概念詞語-今日香港

1.生活素質
由物質生活及非物質生活組成,一般是指對生活的滿意度,可從主觀或客觀去分析,亦可以從社會層面、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文化層面、環境層面作出觀察。
-社會層面:城市發展、社區網絡
-經濟層面:物質生活、發展策略
-政治層面:政治參與
-文化層面:文化保育、保育發展
-環境層面:污染問題
-精神層面:壓力、情緒

2.評估生活質素
衡量生活質素,我們可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及精神等範疇進行評估。
-經濟方面:GDP、就業率、物質生活滿意度
-社會方面:預期壽命、教育水平、醫療水平
-政治方面:投票率、人權及自由滿意度
-文化方面:文化保育
-環境方面:污染問題、環保保育

3.堅尼系數
由0-1,反映收入分配的現象、貧富懸殊的嚴重性。愈接近1,貧富懸殊愈嚴重,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2014年香港堅尼系數為0.537。

4.跨代貧窮
子女因父母的社會或經濟條件惡劣造成的貧窮問題。

5.在職貧窮
就業人士擁有正式工作,但因低薪或工作不穩定等原因而仍然處於相對貧窮的現象。

6.社會流動性
是指個人在社會階級中的移動,可分為向上流動和向下移動,社會階層分為草根、中產、富豪,例如人們透過教育、努力等,便能攀上更高的社會階層,另一方面,一些原本擁有高社會階級者,亦有機會向下移動。

7.貧窮線
香港首條貧窮線於 2013 年制定,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的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百分之五十劃線,以2012 年的數據作為基礎年計算,香港首條貧窮線為:按任戶人數劃分的貧窮線

貧窮線的功能
-了解貧窮情況,分析貧窮住戶人口特徵以及貧窮成因協助制定扶貧政策,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
-審視政策成效,特別是在一段時間內的轉變。
-香港政府認為貧窮線只是用作扶貧參考,並不是資助指標。
-2015年9月,香港政府宣佈本港有96萬貧窮人口。

8.知識型經濟
以知識(包括創意、科技等)為基礎而發展的經濟產業或以這類經濟產業為主的經濟體系。香港便是知識型經濟,一般文書工作也要求大專程度,以致學生面對就業競爭的壓力。

9.教育貴族化
名校(如協恩、男拔)加入直資計劃而收取學費,雖然可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資源,使中產子女擁有更多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但改變了過去窮人靠個人努力考入名校,靠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但現在因學費、歧視等問題,令貧窮學生向上流動的路徑愈走愈窄。

10.N無人士
多指社會基層,收入低微但無法享用社會福利人士,通常原因是收入剛高於援助指標,例如政府對基層的援助、租住公屋、以及由公共機構推出的為民主抒困措施。

11.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是香港一些民間團體倡議設立的「養老金」制度,這些團體認為現時的綜援制度嚴苛,2000年開始實施的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被質疑成效不彰(保障只包括有能力的供款人士),因此需要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解決長者貧窮問題。

12.長者生活津貼
是補助本港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長者的生活開支,扶貧為目的,與一般視作敬老為主的高齡津貼(即「生果金」)有所不同。

13.高齡津貼 (生果金)
生果金的正式名稱是「高齡津貼」。為了向長者表示敬意,政府會每個月給他們生果金。

14.香港貧富懸殊的成因:
-工人階層收入低,雖有最低工資,但不足以應付通漲問題。
-生活支出大,由於香港的高地價政策,屋租昂貴,食品價格更因人民幣升值而創新高。
-香港雖為自由市場、低稅制,但沒有成功製造財富轉移的效果。
-缺乏退休保障的長者失去工作能力後,只能依靠政府提供的生果金及積蓄過活,而且易患上慢性疾病,需花大量金錢在治病上。

15.標準工時
由政府為僱員訂立標準的工作時數,僱主必須對超時工作的僱員作出薪金補償(建議超時補水為時薪1.5至2倍),至今仍未落實,商界認為標準工時繼最低工資後,將為增加營商成本,削弱本港競爭力。勞工界則認為,香港工時現為全球最長,工時長致香港人的生活素質下降。

16.最高工時
最高工時則是政府設立僱員每日、每週、每季或每年的工作時數上限,僱員的工時不得多於最高工時﹔各國的一高工時由40至60小時不等。

17.最低工資
低工資(基本工資)是一種勞工政策,為勞工最低薪金的金額,通常由政府設立法律,目的是保障工人能以勞力換取足以生存的維生工資。2015年4月1日起,香港的最低工資每小時為$32.5。

18.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的運作及決策需考慮道德價值,遵守法律規定,以及尊重人民、社區和環境,以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企業營運模式。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可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有正面推廣的作用。

19.強積金
強制性公積金,除了部份自顧人士外,強制18至65歲香港就業人口,雇主及僱員雙方共同供款成立基金,僱員要到65歲後或者移民,供款均即時歸屬於僱員,以作退休之用。雇主與僱員各供5%,如月薪1萬,出糧時只有9500元,另外500元會自動存入強積金戶口,雇主另存500元入戶口,強積金會用作買基金(如投資股票巿場),基金升值,僱員的存款也會增加,可是,假如股票大跌,存款便會減少。再者,強積金2000年推行,不少長者退休時沒有退休計劃,解決不了長者貧窮問題。

強積金的負面評論:
-回報率不理想,基金收取行政費過高,未能抗通脹。
-對現時沒有參與強積金供款的老人毫無幫助

20.深層次矛盾
政府施政與市民期望有差異。同時,因為政府施政失誤造成社會缺乏階級流動性,導致社會不同組別的群衝突及對立的局面。

21.中港矛盾因素
-現實利益問題:雙非、水貨客、奶粉荒、文化觀念差異、國民質素
-政治因素:中國政治體制差異
-港人身份認同:港人對中國人的情感不足

22.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的成員有共同目標而自發集合,並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目的是保護或爭取公共權益,甚至參與法律制定及改變社會價值觀。

23.公民權
-基本公民權利:自由、平等
-政治權利:包括 被選舉權、選舉權及參與政府事務
-社會權利:享用政府福利保障基本生活條件的權利

24.普世價值
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文化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現時的普世價值觀以西方思想為基礎:主要有民主、自由、人權、平等、法治。香港在回歸前受前宗主國英國形響,本港的核心價值與普世價值相同。

25.民主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權,民主可以從民主精神及政治制度中體現。民主精神主要是尊重法治及人權。

直接民主
-指社會裡每一位公民都可以直接參與制訂政策的過程,不需要透過代表來行使權利。
-可以透過兩種形式:一是公民投票,另一是透過商討遠至共識。

代議民主(間接民主)
又稱間接民主,是公民以公平的選舉形式選出代表,在任期內代表選民行使權力,公民只保留定期選出代表的權利。例如美國總統不是一人一票選出,也沒有公民提名,總統候選人由政黨選出,再由各州民選議員投票,但州議員選舉在總統選舉前,同時亦要向選民交代支持哪一位總統候選人,因此,美國選民雖然不是直接投票選總統,但仍能左右結果。

26.普選
普選定義包括有「參選權」及「投票權」。2014年香港發生的佔領運動(雨傘運動),要求真普選,就是要求「參選權」及「投票權」。

27.公民提名:由合乎法定資格及達到最少百分之一,選民聯合提出支持一名合乎法定資格的人士成為選舉的候選人。

28.三大普選方案 (註:人大已於2014年8月31日,否定有其他繞過「提名委員會」產生特首候選人的方案。)
28.1真普選聯盟方案: 「三軌方案」包含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及提名委員會提名。參選人需在公民提名中取得百分之一選民支持;政策提名要求政黨或政策聯盟於最近一次立法會直接選舉中取得百分之五或以上的選票。提名委員會須確認參選人符合法律要求,不能因政治審查如「愛國愛港」等而拒絕確認。

28.2人民力量方案:由現屆所有民選區議員及立法會發員組成提名委員會。只要獲得地區直選中已登記選民中的百分之一 (約3萬5千人)聯署支持;或獲得提名委員會中任何百分之五的立法會議員聯署支持﹔或進得提名委員會中任何百分之五的區議會議員聯署支持便可成為候選人。採用兩輪投票方法,即若候選人得票超過一半有效票數的話,則當選特首。否則,得票最高之兩名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決邊,第二輪決選中多票者當選特首。

28.3學界方案:雙軌方案包括公民直接提名,即任何合資格的人士只要獲得全港百分之一 選民聯署 (約 3萬 5千名選民)提名即可成為候選人,任何機構均無政治否決權。然後提名委員會由直選立法會議員組成。任何合資格人士只要獲得百分之八提委會委員支持,便可成為候選人。

29.行政長官選舉
按基本法產生選舉方式,但被部份人士批評為欠代表性:
-預選機制:指在正式選舉前預先選拔候選人的選舉制度,被稱為「篩選」。
-小圈子選舉:在2012年,行政長官也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梁振英先生以689票當選。由於提名委員會人數只有1200人,過半委員由政府委任,因此被批判為代表性不足。

31.《基本法》第四十五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是按香港的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目標為遠至自一個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

32.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的三步曲
根據《基本法》第四十五條,行政長官的產生主要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提名,首先要組成一個「提名委員會」。根據《基本法》,提名委員會要有廣泛代表性,然後提名委員會要按照民主程序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
-第二步是普選,全香港合資格的選民會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在候選人當中選出行政長官當選人。
-第三步是任命,當選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成為行政長官。

33.立法會選舉
共有70個議,35名議員由地方選區選舉產生(直選) ,35名議員由功能界別選舉產生。

34.拉布
是指議阻撓立法過程的行動,例如拖延發言時間、要求點算與會人數,源自美國議會術語。例如梁國雄(長毛)、陳偉業、黃毓民三位議員常運用拉布,他們其中的理據是不能從正常的議事規則為命發聲。在立法會,政府提出的議案不用分組點票,即直選與功能組別兩組合併點票,過半數便可通過;相反,由直選組別議員提出的法案,須分組點票,即兩個組別各自要過半數,而部份功能組別議席的產生欠民主成份,親政府議員佔半,因此政府能透過議會否決不想通過的法案,於是有議題便用拉布手法迫使政府委協。

支持拉布認為:
-權力制衡,有效監察政府。
-提供足夠時間辯論法案。
-尊重不同意見,特別是小眾人士。
-保障人權

反對拉布認為:
-由於開會需要成本,拉布浪費公帑及資源。
-拉布花長時間討論某些細節,旨在拖慢立法會的議事工作,或會阻礙有利民生的法案通過。

35.社會參與
社會成員參與不同社會事務的決策,目的是令社會中群眾意願的差距收窄,令社會更和諧、更公平。

36.象徵式社會參與:
政府就政策向巿民提供資訊,但並不真誠聽取民意,諮詢只是因應法律程序或表面功夫,例如諮詢期短、限定諮詢對象等。

37.影響社會參與的因素:
-社會因素 :社會凝聚力高有助增加社會參與性。
-政治因素:人民和政府間信任度、人民對政治關心程度、政府是否提供公平、有效及充足的渠道給人民表達訴求。
-個人層面﹔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社會階層﹔較強政治效能感,即個人主觀相信參與社會事務的決策有助改變現況,及參與的代價。
-傳媒:新聞自由程度,自由度高,巿民更易接觸政府資訊,傳媒亦能監察政府。

38.社會參與
社會參與對政府的影響:
-政府能加深社會對不同訴求的了解
-加強與市民的溝通
-提升政權的認受性(管治威信)

社會參與對社會:
-促進社會發展減少衝突
-提升社會凝聚力

社會參與個人:
-保障個人權利及利益
-加深對社會了解

39.公眾利益
擋在社會上的整體利益,舉個例,如果有任何措施的施行,能平衡社會的整體利益,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會獲得整體的共識(不過有可能不能獲得全部人的支持)

40.政府推行政策手法:
-立法規管:以法律約束巿民,短時間具阻嚇性。
-宣傳教育:學校常規課程、教育講座,具成效但需要較長時間。
-經濟誘因:透過懲罰(如亂拋垃圾罰款1500元)、收費(巿民為節省5膠袋稅而減少用膠袋)。

41.公眾諮詢
-政府透過法定的渠道聽取市民的聲音,但不保證能影響相關政策或法例的最後決策。
-政府能透過不同的諮詢方式給市民的參與,例如發表諮詢文件,或提供有限的方案讓市民選擇。

42.影響政府制定政策的因素
-市民對該政策的關注程度是否符合公眾利益
-社會上大多數人積極表達訴求
-政府資源是否充足

43.社會凝聚力
團體民眾為某個共同目標,進行集體行動。

44.集體回憶
在一個群體由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概念,當集體回憶越多,當地人的歸屬感也越強。

45.社會公義
社會包容多元文化,能保障自由、平等,擁有公平制度,每人均擁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

46.政治無力感
認為自己對政治事務的影響力不強,因此不熱衷參與有關事務的想法。

47.政治冷感
政治冷感是任何國家的任何公民對於他們政治活動的冷漠態度。 一個人的政治冷感源於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政治或政府的理解,使得個人更難以看到普選的價值,和政府所推行的新政策好處。近年被貶稱為「離地」或「港豬」。

48.「離地」
「離地」是近年流行的一個潮語,通常用作為形容詞,形容某些人的想法甚至行為脫離普羅大眾,不食民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他們雙腳離地,活於天際,高高在上。

49.「港豬」
社運人士間的術語,用以指責「政治冷感」或「討厭政治」的香港人,形容這類人如豬一樣愚蠢,只會關心「食同瞓」。只會以「搵食」、「為頭家」作藉口,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不聞不問。他們對抗議者冷嘲熱諷,甚至加以阻礙。

50.政黨
兩大陣營:建制派、民主派(泛民又分溫和民主派、激進民主派)

51.建制派
簡稱建制派是香港的一個政治派系,包括民建聯、自由黨、新民黨、經民聯、工聯會、勞聯等。建制派指傾向擁護或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現有制度及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政黨和人士,被泛民主派人士、稱為保皇黨。

52.泛民主派
簡稱泛民,泛指支持香港推行民主及雙普選的政治人物、組織及部分黨派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民主、強烈反對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53.溫和民主派
又稱溫和民主派,與「激進民主派」同屬泛民主派。成員大多為於2010年沒有參與五區公投以及支持政改方案的泛民成員。政黨成員來自民主線、公民黨、民協、工黨、新民主同盟等。

54.激進民主派
激進民主派,如熱血公民、人民力量,是自2010年以來用以分辨同為廣義泛民的主流民主派。其派別用激進的手法例如在立法會擲蕉的舉動作抗爭來為基層的市民爭取權益。

55.公民抗命
對於政府不合理的法律或政策時,人民願意付出代價,用非暴力如違法被捕,希望引起公眾關注(社會覺醒)和感動政府改變政策,例如印度甘地帶領獨立運動、香港雨傘運動。

56.司法覆核
這是一項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對行政機構和下級法院的作為行駛監管權的程序。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司法覆核不會審查受質疑的決定是對或是錯,但會審查決策過程有否任何出錯。另外,應注意的是,受覆核的決定必須涉及公眾利益。如果相關的決定只損害個人利益,或僅屬於私人糾紛,法庭便會拒絕該申請。近年例子:
東涌居民透過司法覆核,指出港珠澳橋環評報告未完,因此這次敹覆核使,政府增加70億開支.

57.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民間對此爭議很大,認為二十三條立法成為政治打壓的法例。

58.三權分立
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三者各自獨立,同時互相監察、互相制衡。

59.傳媒角色
傳媒是民主社會三權分立之外,監察政府的重要角色,因此稱為第四權,可見言論自由對於傳媒十分重要。

60.大眾傳媒
包括報紙、雜誌、網路、廣播、電視與電影等不同資訊傳播平台的媒體來創造文化,擁有社教化和監察政府的功能

61.獨立媒體
個人以評論或採訪新聞的手法作出監察政府的功能,是獨立於政權、財團與政策對媒體的支配和壟斷,近年香港出現頗多獨立媒體。

62.自我審查
指媒體在向公眾發佈訊息前,某些政治、商業內容己受到媒體內部自己的篩選等。原因是對涉及某些政權或政治相關內容有所顧忌,意味著該媒體缺乏中立性、真貫性、全面性,甚至可信性。

63.香港居民有多重身份特徵
-本地居民:永久性居民擁有居留權
-非永久性居民:沒有居留權﹔居港滿七年,可申請成為永久性居民
-國家公民:擁有某個國家國籍,並享有該國法定的權利及承擔法定義務
-世界公民:全球化下,人們的公民身份不再受國界局限

64.一國兩制
根據鄧小平在1984年的演說: 「我國政府在一九九七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向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係。北京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 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我們的政策是賣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65.國民身份認同
-個人對自己國家擁有歸屬感及情感
-個人對自己國家的理念行動表示認同,詢問自己是該國的一員(共同文化歷史、語言、生活習慣、理念、價值、良好溝通等,是群體會否團結一致的重要因素)
-個人對自己國家的事務表示關注(當人認同自己是群體的一部份,便會關注該群體相闋的事務)
-有承擔精神

66.社會多樣性
社會包容不同人士和群體,彼此能和諧共存。當中包括不同種族、價值觀、社經地位等。

67.身份危機
個人對於整合多重身份感到困難、混淆。

68.四大支柱產業
是香港經濟動力所在,帶動其他行業發展及製造就業。

68.1金融服務
目標是發展香港成為匯眾資金及人才的國際融資、資產管理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在亞洲時區內提供世界級、全面而優質的金融服務。

68.2旅遊業
香港是亞太區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旅遊地點。入境旅遊的經濟貢獻為與旅遊有關的行業帶來增長,例如零售、飲食、運輸、 酒店及個人服務業。

68.3貿易及物流
香港擁有國際及區域物流中心的地位。高效率的物流服務能縮短貨運時間從而減低存貨量及節省成本,有助提高生產力。

68.4.專業服務
商業服務運作暢順,並已發展成為地區服務中心,香港與內地一直通過CEPA,促進本港專業服務,例如會計、律師進入內地市場。

69.六大優勢產業
69.1 醫療
香港擁有高質素的私營醫院、診所、擁有高質柔的醫生和牙齒及醫學研究設施,將自己定位世界級的醫療保健中心。政府推動醫療方面的培訓、宣揚中醫學、測試中西醫結合服務製式,促進香港與內地及世界的中醫方茵的交流

69.2 環保
香港成為更綠化和清潔的城市,建立環保工業,例如污水及費物處理、環保工程。

69.3 檢測及認證
香港作為一個主要檢測及認證中心,擁看超過200個符合全球標準及經認可的被測實驗室,檢驗及認証機構。

69.4 教育
定位為區填教育樞紐,香港的教育擁有三個基礎的優勢包括多元文化、學習機會及國際水平。為學生提供全面及均衡的學習祖輩舍,以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

69.5創新科技
政府為企業和創業者提供軟件及硬件支援,並資助各大學、科研機構和業界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可改善生活質素,提高社會效率及為青年人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選擇

69.6文化及創意產業
包括廣告、動畫、建築、廣告設計、數碼娛樂、電影、音樂、媒體、多媒體等領域。

在〈概念詞語-今日香港〉中有 1 則留言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