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詞-網絡紅人Internet celebrity

maxresdefault

網絡紅人

簡稱網紅,英文是Internet celebrity ,是指在現實或網上平台中,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或成名的人。網絡紅人以拍片為主。2015年12月《咬文嚼字》雜誌發佈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網紅排第九。網絡紅人很多時也是KOL(關鍵意見領袖)

在短視頻中以略顯浮誇的演技和挖苦功力而迅速上位的內地網紅Papi醬,Papi醬首次廣告進行拍賣,拍賣於2016年4月21日,這場被稱為「新媒體史上的第一拍」於北京舉行,結果以2,200萬元天價成交。

 

速温1-持份者衝突題

images

遇如此題型,先找出「持份者」

  • 持份者衝突常見有三 :
  1. 利益衝突
  2. 期望衝突
  3. 價值觀衝突

1

2

提問方式例子如下:

  • 推行市區重建計劃,在不同持份者之間,可能會引發甚麼衝突?解釋你的答案。
  • 「三堆一爐」方案涉及不同持份者,這些持份者之間會有甚麼價值衝突?解釋你的答案。
  • 在規劃大型基建項目的過程中,香港政府應讓其他持份者有多大程度的參與?解釋你的答案。
  • 香港就固體廢物徵費這議題,如果要在主要持份者之間達成共識,你認為有甚麼障礙?解釋你的答案。

 

 

醫療道德爭議-換頭

maxresdefault

俄羅斯男子史比利多諾夫患先天患有嚴重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因此願意當白老鼠,接受「換頭」手術,他相信飽受爭議的賽季奧·卡利奴醫生,那位聲稱可以切斷人的頭再把頭移植到另一個身體上的人。身患重症的他渴望得到一個健全的身體。

30歲的基博諾夫史·比利道一生遭受着一種罕有的遺傳性肌肉萎縮症折磨。自從他一歲,他就被診斷患上此症,病情每天都在惡化。「在很小的時候,我的肌肉便停止發育了。因此,我無法生長,骨骼畸形。」

「我幾乎不能控制我的身體,」他補充道,「我每時每刻都需要幫助。我現在30歲,很多病友都活不過20歲。」備受折磨30多年,他現在只想在死前,感受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他聽說了卡利奴醫生的移植計劃,決定試一試。

卡利奴把這項手術命名為「天堂」——頭部吻合的縮寫。吻合這一術語,是用於描述身體兩個部位的連接。他解釋,現代科學已經具備此類移植的水平。這包括切斷捐贈者和病人的一部分,把病人的頭放到捐贈者的身體,在添加魔法——聚乙二醇。用這種「膠水」連接兩部分。

隨後,肌肉和血液會連接起來,讓患者昏迷四周,使頭和身體長在一起。病人醒來後,他們應該能夠移動,有知覺,保持原來的聲線。為了阻止頭和身體互斥,要使用強有力的免疫藥物。

「某種程度上,這不道德。很多人討論靈魂,但心臟移植是道德的。醫生,是在拯救人的生命。」

思考: 換頭有沒有涉及道德爭議? 為甚麼?

延伸閱讀 :

哈爾濱教授證實:人類換頭手術成功 (東方日報2017年11月21日)

<換頭記>衛斯理(倪匡)1986小說

Surgeon carries out first head transplant on dead bodies

 

 

器官捐贈 Organ Donation

預習-鄧桂思求肝事件

思考:香港政府應容許未成年人士進行活體器官捐贈,以解決器官捐贈率不足的問題?

(前往GOOGLE FORM完成預習)

# 提示: 8/11 早上8:00前完成,可參考預習-鄧桂思求肝事件 的連結

 

基礎閱讀資料

提升器官捐贈比率的方法

爽通識:你會出售自己的器官嗎?

課堂回憶

同學在課堂上的小組討論結果 (香港是否適合推行「器官默許捐贈」?)

WhatsApp Image 2017-11-07 at 10.40.09 AM

概念詞語

1.器官捐贈
指人把身體的部分或所有器官捐贈給有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或捐贈給學術或醫學機構作研究用途,可分活體器官捐贈和死者器官捐贈兩種。現時坊間的討論主要指死者器官捐贈。

2.有償捐贈
透過「經濟誘因」吸引器官捐贈,

3.支持「器官市場化」:

  • 允許器官市場合法化,就能增加經濟誘因,令人願意出售器官,解決供應不足的問題。
  • 禁止器官市場合法化,只會令市場地下化,屆時中介只會從中作梗,謀取暴利,買賣雙方只會蒙受更大損失。

4.反對「器官市場化」:

  • 賣方必定是窮人,買方必定是富人,富人獲得優良的器官進行移植,但窮人為了生活只能出售自己或家屬的器官,自己卻無法得到器官移植。
  • 出售器官者為了錢常常隱瞞自己的病史、遺傳史或性行為,結果將疾病傳給了買方,不能保障病人健康。

交叉捐贈:

  • 醫院管理局表示正研究腎臟活體「交叉捐贈」的可行性,即親屬的腎臟經檢查後發現不適合患者,可由醫院配對,與另一有相同情況的病人家屬交換捐腎。

默認捐贈 (opt-out)

  • 預設默許機制有其合理性,但非萬試萬靈,例如實施預設默許機制多年的新加坡,捐贈率至今仍僅維持在每百萬人有6.5名捐贈者的低比率。

 

 

相機食先 Pepperazzi

[Food photoshoots]    Stop turning eating time into life-or-death food photoshoots  

Click this link

”Pepperazzi“這個英文新字就是用來形容那些影完相先捨得開飯的人。
From Urban English Dictionary Website :
” Pepperazzi” ~ Foodie who obsessively insists on snapping photos of everything they eat and of every other dish at the table.
The pepperazzi are stalking each other’s dishes at that table over there.

“相機食先”的文化源於日本,蓋日本手提電話iphone更早有智能電話,並將食物照片與朋友分享。隨著智能電話的普給,拍照並放上社交網站,不難發現facebook常充斥著食物照片,不好此道者,往往看著食物垂涎三尺而不得其味,苦苦等待身邊朋友(多數是女性)拍攝完畢後才可用膳。原來這股“相機食先”的風氣,已由亞洲(日本,中國,香港等)吹到歐洲,這篇文章分析這風氣,大家也可透過這文章作英文9閱讀。

網絡成癮

問題如下:
1. 現時青少年沉迷上網在香港的情況是如何?
根據中大社工系與20間中學合作的調查研究,訪問3343名學生,推算出香港有一半中學生(約23萬)有沉迷上綱的傾向。

2. 「網絡成癮」的特徵是甚麼?
上網成癮
上網成癮(Internet Addiction),是指沉迷上網的行為,又名「互聯網沉迷紊亂症」及「病態上網」,類似病態賭博,久而久之會成為習慣,是香港常見的網絡及社會問題之一。

隨著互聯網於1990年代後期起急速發展,很多資訊都可以從網上獲得;而網絡遊戲、社交網站等的出現,亦令上網成癮的問題更趨惡化。

任何年齡的網民,均有機會導致上網成癮,但通常發生在青少年及中小學生,較受社會關注。而18歲或以上的上網成癮青年,則被傳媒標籤成「隱蔽青年」或「宅男」。

青少年上網成癮原因複雜,但主要與他們在家庭、學業,以及社會功利競爭,所帶來的強大精神壓力有關。他們為了逃避現實,紓緩壓力,都會以上網玩網絡遊戲或瀏覽社交網站打發時間,以後就會形成「一有壓力就上網」的習慣。

當青少年愈來愈喜歡花時間上網而無法自制,生活危機也日益擴大,現實愈難處理,伴隨而來的精神壓力、挫折,又讓他們想上網發洩,於是跌入上網成癮的惡性循環。

特徵

根據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Dr. Kimberly Young的一項研究,如果一個人符合以下多於五個特徵,便顯示他已經上網成癮,患上了「互聯網沉迷紊亂症」。

1.經常覺得自己被互聯網迷著;
2.經常想著網上活動;
3.經常覺得需要以更多的上網來獲得滿足;
4.多次試圖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最終失敗;
5.當試圖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感到不安或情緒波動;
6.上網時間比預期中長很多;
7.因沉迷上網而影響學業與家人的關係;
8.經常向家人、社工或其他人隱瞞自己對上網的投入程度。

青少年沉迷上網的成因
缺乏生活目標
現實生活上常面對挫敗,缺乏成功感
在家中缺乏關懷
自制力弱
缺乏社交技巧其他情緒或精神病衍生的問題

3. 「網絡成癮」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甚麼影響?
從心理角度上來講,網路使用者對網路產生依賴性和耐受性,也就是所謂的上網成癮,患者只有通過長時間的上網才能激起興奮來滿足某種慾望;當一個人上癮對網際網路重覆了,不成功的努力控制,裁減了或經常停止網際網路用途。當他們試圖減少使用網絡時間,有可能出現吊癮症狀譬如坐立不安、憂鬱、消沉或暴躁等感覺。同時成癮者通常花大量時間於網絡中,因此可能忽略了身邊在生活中對他重要的人,如家人、伴侶及朋友等。
長時間的上網還使人不願與外界交往,行為孤僻,喪失了正常的人際關係等。

從生理角度來看,沉溺上網行為對人體的健康影響甚大:
1尤其會使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嚴重紊亂,導致失眠、緊張性頭痛、背部疼痛, 眼睛疲勞;
2.可使人情緒急躁、抑鬱和食慾不振。
3.因缺乏睡眠而疲倦不堪上課缺乏專注
4.無暇完成功課或其他活動
5.情緒波動
6.當被阻止使用互聯網時,變得有攻擊性和煩躁
7.因沉迷網遊而需要金錢,或會偷竊金錢或信用卡.

4. 青少年應如何有效預防「網絡成癮」?
青少年在開始接觸網路時即應訂定清楚的網路使用規範,除了電腦一定要放在客廳或父母房間外,每次上網皆應有時間的限制,而且應該是完成某些事物後方可上網,不宜有自由自在使用網路的時間或是網路假期(例如在考試後或寒暑假有相當長且未被管制的使用時間)。
這些限制一方面可以訓練青少年自我克制之能力,也讓他學會如何在想要繼續玩的情況下,克制自己來完成關機的動作。
除此之外,也要讓青少年有其他的休閒活動,許多臨床個案,自小學起就以網路遊戲為主要休閒,對於其他休閒或運動全無興趣,幾乎把大多數的休閒時間都花在網路上,到了中學時,缺乏網路以外的休閒活動來作為紓解壓力的方式,而造成對網路一昧的依賴,這樣的情況不僅容易成癮,一旦成癮,在缺乏其他興趣下,相當不易戒除。
所以,建議父母親盡量利用小學階段來培養青少年適當的興趣。尤其是小學畢業的暑假,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時刻,但也是網路成癮的出現的危險時期,在這段關鍵的時刻除了要積極有效的管理外,也要鼓勵青少年發展多元適當的興趣和課外活動。

5. 一旦已「網絡成癮」,青少年應如何治理?
漸進式戒斷,戒斷上網的時間有快有慢,這是要依照個人的特質、周遭環境、家人與老師的支持來決定。上網成癮疾患,會先去了解他喜愛上網的原因,再依照起因,來進行治療。

家人要控管
1.不要將電腦放在臥室內,最好是放在公共空間,這樣可以控制上網時間。
2.上網要有理由,以青少年來說,上網是要查課業資料、與同學討論功課。
3.若要上網或玩線上遊戲,也要事先與家人約定好可以上網與玩線上遊戲的時間。

在學校 建立成就感
上網成癮不僅是青少年與家庭的問題,連學校師長也要一起加入治療,因青少年待在學校的時間佔了大部分,可與老師溝通,讓青少年在學校負起責任性工作,以建立成就感與自信心。

尋找多元化的興趣

建立成功感

6. 你可以給青少年一些呼籲或忠告嗎?

概念詞語-今日香港

1.生活素質
由物質生活及非物質生活組成,一般是指對生活的滿意度,可從主觀或客觀去分析,亦可以從社會層面、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文化層面、環境層面作出觀察。
-社會層面:城市發展、社區網絡
-經濟層面:物質生活、發展策略
-政治層面:政治參與
-文化層面:文化保育、保育發展
-環境層面:污染問題
-精神層面:壓力、情緒

2.評估生活質素
衡量生活質素,我們可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及精神等範疇進行評估。
-經濟方面:GDP、就業率、物質生活滿意度
-社會方面:預期壽命、教育水平、醫療水平
-政治方面:投票率、人權及自由滿意度
-文化方面:文化保育
-環境方面:污染問題、環保保育

3.堅尼系數
由0-1,反映收入分配的現象、貧富懸殊的嚴重性。愈接近1,貧富懸殊愈嚴重,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2014年香港堅尼系數為0.537。

4.跨代貧窮
子女因父母的社會或經濟條件惡劣造成的貧窮問題。

5.在職貧窮
就業人士擁有正式工作,但因低薪或工作不穩定等原因而仍然處於相對貧窮的現象。

6.社會流動性
是指個人在社會階級中的移動,可分為向上流動和向下移動,社會階層分為草根、中產、富豪,例如人們透過教育、努力等,便能攀上更高的社會階層,另一方面,一些原本擁有高社會階級者,亦有機會向下移動。

7.貧窮線
香港首條貧窮線於 2013 年制定,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的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百分之五十劃線,以2012 年的數據作為基礎年計算,香港首條貧窮線為:按任戶人數劃分的貧窮線

貧窮線的功能
-了解貧窮情況,分析貧窮住戶人口特徵以及貧窮成因協助制定扶貧政策,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
-審視政策成效,特別是在一段時間內的轉變。
-香港政府認為貧窮線只是用作扶貧參考,並不是資助指標。
-2015年9月,香港政府宣佈本港有96萬貧窮人口。

8.知識型經濟
以知識(包括創意、科技等)為基礎而發展的經濟產業或以這類經濟產業為主的經濟體系。香港便是知識型經濟,一般文書工作也要求大專程度,以致學生面對就業競爭的壓力。

9.教育貴族化
名校(如協恩、男拔)加入直資計劃而收取學費,雖然可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資源,使中產子女擁有更多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但改變了過去窮人靠個人努力考入名校,靠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但現在因學費、歧視等問題,令貧窮學生向上流動的路徑愈走愈窄。

10.N無人士
多指社會基層,收入低微但無法享用社會福利人士,通常原因是收入剛高於援助指標,例如政府對基層的援助、租住公屋、以及由公共機構推出的為民主抒困措施。

11.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是香港一些民間團體倡議設立的「養老金」制度,這些團體認為現時的綜援制度嚴苛,2000年開始實施的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被質疑成效不彰(保障只包括有能力的供款人士),因此需要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解決長者貧窮問題。

12.長者生活津貼
是補助本港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長者的生活開支,扶貧為目的,與一般視作敬老為主的高齡津貼(即「生果金」)有所不同。

13.高齡津貼 (生果金)
生果金的正式名稱是「高齡津貼」。為了向長者表示敬意,政府會每個月給他們生果金。

14.香港貧富懸殊的成因:
-工人階層收入低,雖有最低工資,但不足以應付通漲問題。
-生活支出大,由於香港的高地價政策,屋租昂貴,食品價格更因人民幣升值而創新高。
-香港雖為自由市場、低稅制,但沒有成功製造財富轉移的效果。
-缺乏退休保障的長者失去工作能力後,只能依靠政府提供的生果金及積蓄過活,而且易患上慢性疾病,需花大量金錢在治病上。

15.標準工時
由政府為僱員訂立標準的工作時數,僱主必須對超時工作的僱員作出薪金補償(建議超時補水為時薪1.5至2倍),至今仍未落實,商界認為標準工時繼最低工資後,將為增加營商成本,削弱本港競爭力。勞工界則認為,香港工時現為全球最長,工時長致香港人的生活素質下降。

16.最高工時
最高工時則是政府設立僱員每日、每週、每季或每年的工作時數上限,僱員的工時不得多於最高工時﹔各國的一高工時由40至60小時不等。

17.最低工資
低工資(基本工資)是一種勞工政策,為勞工最低薪金的金額,通常由政府設立法律,目的是保障工人能以勞力換取足以生存的維生工資。2015年4月1日起,香港的最低工資每小時為$32.5。

18.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的運作及決策需考慮道德價值,遵守法律規定,以及尊重人民、社區和環境,以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企業營運模式。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可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有正面推廣的作用。

19.強積金
強制性公積金,除了部份自顧人士外,強制18至65歲香港就業人口,雇主及僱員雙方共同供款成立基金,僱員要到65歲後或者移民,供款均即時歸屬於僱員,以作退休之用。雇主與僱員各供5%,如月薪1萬,出糧時只有9500元,另外500元會自動存入強積金戶口,雇主另存500元入戶口,強積金會用作買基金(如投資股票巿場),基金升值,僱員的存款也會增加,可是,假如股票大跌,存款便會減少。再者,強積金2000年推行,不少長者退休時沒有退休計劃,解決不了長者貧窮問題。

強積金的負面評論:
-回報率不理想,基金收取行政費過高,未能抗通脹。
-對現時沒有參與強積金供款的老人毫無幫助

20.深層次矛盾
政府施政與市民期望有差異。同時,因為政府施政失誤造成社會缺乏階級流動性,導致社會不同組別的群衝突及對立的局面。

21.中港矛盾因素
-現實利益問題:雙非、水貨客、奶粉荒、文化觀念差異、國民質素
-政治因素:中國政治體制差異
-港人身份認同:港人對中國人的情感不足

22.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的成員有共同目標而自發集合,並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目的是保護或爭取公共權益,甚至參與法律制定及改變社會價值觀。

23.公民權
-基本公民權利:自由、平等
-政治權利:包括 被選舉權、選舉權及參與政府事務
-社會權利:享用政府福利保障基本生活條件的權利

24.普世價值
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文化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現時的普世價值觀以西方思想為基礎:主要有民主、自由、人權、平等、法治。香港在回歸前受前宗主國英國形響,本港的核心價值與普世價值相同。

25.民主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權,民主可以從民主精神及政治制度中體現。民主精神主要是尊重法治及人權。

直接民主
-指社會裡每一位公民都可以直接參與制訂政策的過程,不需要透過代表來行使權利。
-可以透過兩種形式:一是公民投票,另一是透過商討遠至共識。

代議民主(間接民主)
又稱間接民主,是公民以公平的選舉形式選出代表,在任期內代表選民行使權力,公民只保留定期選出代表的權利。例如美國總統不是一人一票選出,也沒有公民提名,總統候選人由政黨選出,再由各州民選議員投票,但州議員選舉在總統選舉前,同時亦要向選民交代支持哪一位總統候選人,因此,美國選民雖然不是直接投票選總統,但仍能左右結果。

26.普選
普選定義包括有「參選權」及「投票權」。2014年香港發生的佔領運動(雨傘運動),要求真普選,就是要求「參選權」及「投票權」。

27.公民提名:由合乎法定資格及達到最少百分之一,選民聯合提出支持一名合乎法定資格的人士成為選舉的候選人。

28.三大普選方案 (註:人大已於2014年8月31日,否定有其他繞過「提名委員會」產生特首候選人的方案。)
28.1真普選聯盟方案: 「三軌方案」包含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及提名委員會提名。參選人需在公民提名中取得百分之一選民支持;政策提名要求政黨或政策聯盟於最近一次立法會直接選舉中取得百分之五或以上的選票。提名委員會須確認參選人符合法律要求,不能因政治審查如「愛國愛港」等而拒絕確認。

28.2人民力量方案:由現屆所有民選區議員及立法會發員組成提名委員會。只要獲得地區直選中已登記選民中的百分之一 (約3萬5千人)聯署支持;或獲得提名委員會中任何百分之五的立法會議員聯署支持﹔或進得提名委員會中任何百分之五的區議會議員聯署支持便可成為候選人。採用兩輪投票方法,即若候選人得票超過一半有效票數的話,則當選特首。否則,得票最高之兩名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決邊,第二輪決選中多票者當選特首。

28.3學界方案:雙軌方案包括公民直接提名,即任何合資格的人士只要獲得全港百分之一 選民聯署 (約 3萬 5千名選民)提名即可成為候選人,任何機構均無政治否決權。然後提名委員會由直選立法會議員組成。任何合資格人士只要獲得百分之八提委會委員支持,便可成為候選人。

29.行政長官選舉
按基本法產生選舉方式,但被部份人士批評為欠代表性:
-預選機制:指在正式選舉前預先選拔候選人的選舉制度,被稱為「篩選」。
-小圈子選舉:在2012年,行政長官也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梁振英先生以689票當選。由於提名委員會人數只有1200人,過半委員由政府委任,因此被批判為代表性不足。

31.《基本法》第四十五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是按香港的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目標為遠至自一個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

32.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的三步曲
根據《基本法》第四十五條,行政長官的產生主要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提名,首先要組成一個「提名委員會」。根據《基本法》,提名委員會要有廣泛代表性,然後提名委員會要按照民主程序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
-第二步是普選,全香港合資格的選民會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在候選人當中選出行政長官當選人。
-第三步是任命,當選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成為行政長官。

33.立法會選舉
共有70個議,35名議員由地方選區選舉產生(直選) ,35名議員由功能界別選舉產生。

34.拉布
是指議阻撓立法過程的行動,例如拖延發言時間、要求點算與會人數,源自美國議會術語。例如梁國雄(長毛)、陳偉業、黃毓民三位議員常運用拉布,他們其中的理據是不能從正常的議事規則為命發聲。在立法會,政府提出的議案不用分組點票,即直選與功能組別兩組合併點票,過半數便可通過;相反,由直選組別議員提出的法案,須分組點票,即兩個組別各自要過半數,而部份功能組別議席的產生欠民主成份,親政府議員佔半,因此政府能透過議會否決不想通過的法案,於是有議題便用拉布手法迫使政府委協。

支持拉布認為:
-權力制衡,有效監察政府。
-提供足夠時間辯論法案。
-尊重不同意見,特別是小眾人士。
-保障人權

反對拉布認為:
-由於開會需要成本,拉布浪費公帑及資源。
-拉布花長時間討論某些細節,旨在拖慢立法會的議事工作,或會阻礙有利民生的法案通過。

35.社會參與
社會成員參與不同社會事務的決策,目的是令社會中群眾意願的差距收窄,令社會更和諧、更公平。

36.象徵式社會參與:
政府就政策向巿民提供資訊,但並不真誠聽取民意,諮詢只是因應法律程序或表面功夫,例如諮詢期短、限定諮詢對象等。

37.影響社會參與的因素:
-社會因素 :社會凝聚力高有助增加社會參與性。
-政治因素:人民和政府間信任度、人民對政治關心程度、政府是否提供公平、有效及充足的渠道給人民表達訴求。
-個人層面﹔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社會階層﹔較強政治效能感,即個人主觀相信參與社會事務的決策有助改變現況,及參與的代價。
-傳媒:新聞自由程度,自由度高,巿民更易接觸政府資訊,傳媒亦能監察政府。

38.社會參與
社會參與對政府的影響:
-政府能加深社會對不同訴求的了解
-加強與市民的溝通
-提升政權的認受性(管治威信)

社會參與對社會:
-促進社會發展減少衝突
-提升社會凝聚力

社會參與個人:
-保障個人權利及利益
-加深對社會了解

39.公眾利益
擋在社會上的整體利益,舉個例,如果有任何措施的施行,能平衡社會的整體利益,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會獲得整體的共識(不過有可能不能獲得全部人的支持)

40.政府推行政策手法:
-立法規管:以法律約束巿民,短時間具阻嚇性。
-宣傳教育:學校常規課程、教育講座,具成效但需要較長時間。
-經濟誘因:透過懲罰(如亂拋垃圾罰款1500元)、收費(巿民為節省5膠袋稅而減少用膠袋)。

41.公眾諮詢
-政府透過法定的渠道聽取市民的聲音,但不保證能影響相關政策或法例的最後決策。
-政府能透過不同的諮詢方式給市民的參與,例如發表諮詢文件,或提供有限的方案讓市民選擇。

42.影響政府制定政策的因素
-市民對該政策的關注程度是否符合公眾利益
-社會上大多數人積極表達訴求
-政府資源是否充足

43.社會凝聚力
團體民眾為某個共同目標,進行集體行動。

44.集體回憶
在一個群體由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概念,當集體回憶越多,當地人的歸屬感也越強。

45.社會公義
社會包容多元文化,能保障自由、平等,擁有公平制度,每人均擁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

46.政治無力感
認為自己對政治事務的影響力不強,因此不熱衷參與有關事務的想法。

47.政治冷感
政治冷感是任何國家的任何公民對於他們政治活動的冷漠態度。 一個人的政治冷感源於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政治或政府的理解,使得個人更難以看到普選的價值,和政府所推行的新政策好處。近年被貶稱為「離地」或「港豬」。

48.「離地」
「離地」是近年流行的一個潮語,通常用作為形容詞,形容某些人的想法甚至行為脫離普羅大眾,不食民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他們雙腳離地,活於天際,高高在上。

49.「港豬」
社運人士間的術語,用以指責「政治冷感」或「討厭政治」的香港人,形容這類人如豬一樣愚蠢,只會關心「食同瞓」。只會以「搵食」、「為頭家」作藉口,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不聞不問。他們對抗議者冷嘲熱諷,甚至加以阻礙。

50.政黨
兩大陣營:建制派、民主派(泛民又分溫和民主派、激進民主派)

51.建制派
簡稱建制派是香港的一個政治派系,包括民建聯、自由黨、新民黨、經民聯、工聯會、勞聯等。建制派指傾向擁護或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現有制度及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政黨和人士,被泛民主派人士、稱為保皇黨。

52.泛民主派
簡稱泛民,泛指支持香港推行民主及雙普選的政治人物、組織及部分黨派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民主、強烈反對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53.溫和民主派
又稱溫和民主派,與「激進民主派」同屬泛民主派。成員大多為於2010年沒有參與五區公投以及支持政改方案的泛民成員。政黨成員來自民主線、公民黨、民協、工黨、新民主同盟等。

54.激進民主派
激進民主派,如熱血公民、人民力量,是自2010年以來用以分辨同為廣義泛民的主流民主派。其派別用激進的手法例如在立法會擲蕉的舉動作抗爭來為基層的市民爭取權益。

55.公民抗命
對於政府不合理的法律或政策時,人民願意付出代價,用非暴力如違法被捕,希望引起公眾關注(社會覺醒)和感動政府改變政策,例如印度甘地帶領獨立運動、香港雨傘運動。

56.司法覆核
這是一項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對行政機構和下級法院的作為行駛監管權的程序。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司法覆核不會審查受質疑的決定是對或是錯,但會審查決策過程有否任何出錯。另外,應注意的是,受覆核的決定必須涉及公眾利益。如果相關的決定只損害個人利益,或僅屬於私人糾紛,法庭便會拒絕該申請。近年例子:
東涌居民透過司法覆核,指出港珠澳橋環評報告未完,因此這次敹覆核使,政府增加70億開支.

57.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民間對此爭議很大,認為二十三條立法成為政治打壓的法例。

58.三權分立
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三者各自獨立,同時互相監察、互相制衡。

59.傳媒角色
傳媒是民主社會三權分立之外,監察政府的重要角色,因此稱為第四權,可見言論自由對於傳媒十分重要。

60.大眾傳媒
包括報紙、雜誌、網路、廣播、電視與電影等不同資訊傳播平台的媒體來創造文化,擁有社教化和監察政府的功能

61.獨立媒體
個人以評論或採訪新聞的手法作出監察政府的功能,是獨立於政權、財團與政策對媒體的支配和壟斷,近年香港出現頗多獨立媒體。

62.自我審查
指媒體在向公眾發佈訊息前,某些政治、商業內容己受到媒體內部自己的篩選等。原因是對涉及某些政權或政治相關內容有所顧忌,意味著該媒體缺乏中立性、真貫性、全面性,甚至可信性。

63.香港居民有多重身份特徵
-本地居民:永久性居民擁有居留權
-非永久性居民:沒有居留權﹔居港滿七年,可申請成為永久性居民
-國家公民:擁有某個國家國籍,並享有該國法定的權利及承擔法定義務
-世界公民:全球化下,人們的公民身份不再受國界局限

64.一國兩制
根據鄧小平在1984年的演說: 「我國政府在一九九七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向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係。北京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 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我們的政策是賣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65.國民身份認同
-個人對自己國家擁有歸屬感及情感
-個人對自己國家的理念行動表示認同,詢問自己是該國的一員(共同文化歷史、語言、生活習慣、理念、價值、良好溝通等,是群體會否團結一致的重要因素)
-個人對自己國家的事務表示關注(當人認同自己是群體的一部份,便會關注該群體相闋的事務)
-有承擔精神

66.社會多樣性
社會包容不同人士和群體,彼此能和諧共存。當中包括不同種族、價值觀、社經地位等。

67.身份危機
個人對於整合多重身份感到困難、混淆。

68.四大支柱產業
是香港經濟動力所在,帶動其他行業發展及製造就業。

68.1金融服務
目標是發展香港成為匯眾資金及人才的國際融資、資產管理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在亞洲時區內提供世界級、全面而優質的金融服務。

68.2旅遊業
香港是亞太區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旅遊地點。入境旅遊的經濟貢獻為與旅遊有關的行業帶來增長,例如零售、飲食、運輸、 酒店及個人服務業。

68.3貿易及物流
香港擁有國際及區域物流中心的地位。高效率的物流服務能縮短貨運時間從而減低存貨量及節省成本,有助提高生產力。

68.4.專業服務
商業服務運作暢順,並已發展成為地區服務中心,香港與內地一直通過CEPA,促進本港專業服務,例如會計、律師進入內地市場。

69.六大優勢產業
69.1 醫療
香港擁有高質素的私營醫院、診所、擁有高質柔的醫生和牙齒及醫學研究設施,將自己定位世界級的醫療保健中心。政府推動醫療方面的培訓、宣揚中醫學、測試中西醫結合服務製式,促進香港與內地及世界的中醫方茵的交流

69.2 環保
香港成為更綠化和清潔的城市,建立環保工業,例如污水及費物處理、環保工程。

69.3 檢測及認證
香港作為一個主要檢測及認證中心,擁看超過200個符合全球標準及經認可的被測實驗室,檢驗及認証機構。

69.4 教育
定位為區填教育樞紐,香港的教育擁有三個基礎的優勢包括多元文化、學習機會及國際水平。為學生提供全面及均衡的學習祖輩舍,以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

69.5創新科技
政府為企業和創業者提供軟件及硬件支援,並資助各大學、科研機構和業界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可改善生活質素,提高社會效率及為青年人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選擇

69.6文化及創意產業
包括廣告、動畫、建築、廣告設計、數碼娛樂、電影、音樂、媒體、多媒體等領域。

概念詞語-全球化

全球化

1.全球化
是指資訊科技和交通運輸的發達促使人類活動不再受地域限制的現象。

2.資訊及通訊科技全球化
網絡成為政府與民眾之間一種重要的交流與溝通的媒介,網絡應用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政府透明化與公民參與愈來愈重要。此外,資訊的自由流動掀起國際商業全球化浪潮,令各地文化交匯而拉近彼此距離。

2.世界公民
在全球化之下,人們的公民身份不再受國界的局限。公民的身份由人們主動建構,關心其他國家的事,如天災,是一個跨越國界的身份。

4.推動全球化的因素
-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化,促使各國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交流日漸頻繁。
-跨國企業及國際組織的成立和發展加速了全球化進程。
-不少議題非個別國家能解決,全球所關注的議題,如全球暖化,使各國政府能加強合作和交流。
-冷戰的結束打破了政治理念兩極化的隔膜,使國與國之間重新尋求合作及支援。

5.全球在地化
-全球化和在地化的互動過程被稱為全球在地化,跨國企業因應當地文化而改變市場策略的行為,如麥當勞在香港推出通粉早餐。

6.文化全球化
是指一些無論有形還是無形的文化活動、生活方式和思想及價值觀等,多透過產品傳播滲透價值觀,主要透過媒體和通訊網絡傳播,對當地文化帶來影響,影響可以是融合、排擠、取代當地文化,或轉化成嶄新的文化。例如,荷里活電影是文化產物,但電影帶出美國主義、美國夢、美化美軍等思想,影響全球對美國的觀感。

7.文化全球化的影響
正面影響:
-外來文化傳入帶來的新思維能有助本土文化進步和創新。
-外來文化反過來受本土文化影響。

負面影響:
-文化全球化下,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可能會產生文化排擠,更會演變成文化衝突,例如美國的西方民主價值觀與伊斯蘭的宗教保守思想。
-各地文化趨向單一化,由於西方文明具有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支持﹐加上跨國企業多為西方國家所有,西方文化很易成為各地文化的指標,人們的選擇欠缺多樣性。

8.文化單一化
當某種或某幾種主流文化影響著大部分人的生活摸式、價值觀等。跨國企業多以廣告、傳媒等滲透消費主義,還引導人們建構相似的審美標準、生活方式、價值觀等,例如粵曲曾受港人歡迎,在荷里活文化的輸入後,港人多喜歡西方電影,粵曲已變為小眾藝術。

9.快餐文化
-快餐源於美國,例如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名牌。人類的生活節奏愈來愈快,所有忙碌的人都開始加快吃飯所用的時間,這不費時又美味可口的快餐便逐漸成為了主流。快餐店的特色是食物標準化,講求成本低但快捷製作食物,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例如多吃易肥胖、中風。

10.麥當勞化
麥當勞的經營文化標誌著企業的有效管理,對美國和世界各地各個範疇都有重大影響,特別將經營規範化方面。

11.麥當勞化的四大原則:
-效率:達到利益最大化或以最合適的生產方法
-可計算性: 指以量化作評估準則
-可預測性:把產品和服務統一和標准化
-非人性化科技的控制:生產過程和服務機械化,確保產品及服務具效率和標準化。
-例如 :麥當勞講求效率,同時規定每種食物的製作時間及份量[可計算性]﹐客人在落單時已預計食物的份量與味道[可預測性],在製作漢堡的時間已運用電子計時[非人性化科技的控制]。

12.麥當勞化的影響
-飲食文化單一化 :不少跨國或本土飲食企業都仿效麥當勞,重視利潤多於健康,世界不同的飲食文化漸趨單一,使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慢慢消失。
-全球肥胖問題:全球人類大量進食垃圾食物引致過肥,影響健康,使人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增加各地醫療開支。
-破壞熱帶雨林:因為麥當勞及仿效的企業對肉類有大量需求,因而過度飼養牛隻,開闢熱帶雨林土地作為飼養牛隻之用,使溫室效應加劇。飼養牛隻需要更多飼料及食水,加劇糧食及食水短缺,對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威脅。

13.迪士尼化
-迪士尼樂園的營商法則,例如主題化等,日趨影響美國及世界各地不同範疇。

14.迪士尼化的不同層面:
-主題化:  產品及服務的包裝和銷售都圍繞某些主題而建立。
-混種消費:在同一個時間在同一個地點進行各種消費項目的消費模式。
-商標化:  生產、推廣和銷售的過程都圍繞著某些具版權的商標和影像而建立。
-表演勞動力:視服務作為一種表演,而表演須展露勞工的開心情緒。

15.全球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
-邊緣化: 在全球化下,生命力較弱的本土文化產業因無力與外來的全球主流文化競爭,因而漸漸被遺忘甚至淘汰。
-同質化:各地不同文化的多元性漸漸消失,各地人民的價值觀及品味趨於相同,文化趨向單一。
-在地化:在全球化的衝擊下,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意識覺醒,使本土文化的特色和價值得以延續,避免被邊緣化

16.文化霸權
西方文化往往較強勢,主導全球文化,例如美國文化透過跨國企業和文化產業,輸出或滲透到其他國家,並取代部分國家的文化,未有跨國企業支持的發展中國家,本土文化顯得弱勢,未能抵擋西化文化的衝擊。例如,荷里活電影投資動輒十億元以上,可拍高質素電影,相比之下,港產片便顯得弱勢。

17.文化侵略
較具實力的西方文化傳入,不免衝擊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美國的電影音樂傳入中東地區大受青年人歡迎,會被當地政府視為文化思想上的侵略。

18.經濟全球化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跨境商品與服務交易在量和種類上日益增加、國際資金流動,以及科技更快速、更廣泛普及,全球各地在經濟上日益互相依賴。」

19.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19.1.勞工市場一體化
-低技術:隨著運輸成本的下降,越來越多企業為了減低成本,把生產工序分散到不同的國家,尤其是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直接影響已發展國家(如美國)低技術工人的就業,但增加了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就業機會。例如八十年代香港商人受國內生產成本便宜而將廠房搬到中國;現在中國工資上漲,外資由轉往東南亞設廠。

-高技術:高技術員工工資昂貴,已發展國家會引入發展中國家人材,降低成本,如中國科研人員受聘往美國矽谷工作;或已發展國家將科研部門搬往發展中國家,如美國公司在印度設軟件設計中心。

19.2商品市場一體化
企業的銷售對象已不再局限本土的消費者,而是全球的消費者,例如IPHONE全球熱賣。

19.3金融市場一體化
因為通訊成本下降及各國放寬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企業可以選擇到境外籌集資金,而不再局限於本土進行融資活動

20.經濟全球化與貧富差距
由於已發展國家企業得到政府支持和補貼,使其收入增加,在貿易自由化下,貧窮國家出口的初級產品收入較少。跨國企業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削弱中小企業競爭力。企業家為了利潤極大化而剝削勞工。

21.福利主義
在部分西方國家盛行的政治理念,政府透過徵收重稅來承擔教育、衛生、醫療、社會及養老保障等公共服務。福利主義可保障國民生活所需,使國民過度依賴社會保障而減低國民的工作意欲,生產力下降,甚至工會組織要求更多的福利而爆發工潮,如2015年英國巴士工會要求減少工時。可是當經濟放緩時,重稅便會集中在納稅人身上, 但失業而領取福利的人會持續增重,這便會對政府財政造成壓力。

22.跨國企業出現的原因
-科技的進步
-運輸、通訊的成本大幅下降
-各國大幅放寬了對國際貿易和外來投資的限制,企業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在不同的國家從事生產和銷售活動,導致國際出現跨國企業

23.跨國企業對全球發展的利弊
23.1利
-在發展中國家提供工作機會,提升人民收入。
-通過國際分工,使企業生產成本下降﹐消費者選擇增加。

23.2弊
-產品於全球市場銷售,促進文化交流。
-削弱本土企業競爭力
-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進程中過份依賴跨國企業,出現文化單一化現象。
-跨國企業剝削發展中國家勞工,形成血汗工廠

24.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賣家所控制,價格、生產以及產品的分發,主要取決於自由市場中的競爭。資本主義的主要經濟模式包括了自由的資本和僱員流動、市場競爭、以及價格機制的運行。例如美國、日本、香港都奉行資本主義。

25.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針對資本主義造成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問題而出現,不重視個人特色,强調集體制,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人民的勞動力為發展國家經濟,理想目標是共同生產,共享成果,但出現不符合巿場需求而競爭力低的問題,現時的中國仍奉行社會主義,但改革開放後已作修正,名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巿場經濟」,其他國家如北韓、越南、古巴也是社會主義國家。

26.商品化
商品化專指原本不屬於買賣流通和通過貨幣實行交換的事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轉化或變異為可以進行買賣和貨幣等價交換。

27.粗放型經濟體系
即指高投入例如資金、勞動力和資源,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結果出現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局面

28.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於上海設立 ,與香港自由貿易港相近的地區來展示中國如何能提升其經濟結構。

29.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目的
-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的程度
-自由貿易試驗區有更優惠的政策包括利率化、匯率自由
-匯兌,提升上海的國際競爭力

30.政治全球化
政治權力和政治活動不再受地域或國家疆界的限制。

31.政治全球化的現象和特徵
-由於國際交流日增,使各國間糾紛頻繁,因此國際政治平台、多個組織紛紛成立
-由於國際的糾紛日增,因此以跨國規條協調各國間糾紛日益重要
-政府的主導角色日趨薄弱,國家政治決策不再由一國政府所制定,跨國企業、 公民、國際組織也參與其中,全球關注的議題(如環保問題)使各國政府加強合作及交流

32.政治全球化的參與者
國際政府組織
-可分為全球性組織及地區性組織
-為規範各國政府的政治行為和合作而共同制定並推動一些國際機制
-推動一些國際合作
-他們也會作為各方協商的平台國際非政府組織

33.國際非政府組織NGO 例如:綠色和平、紅十字會
-目的是推動公民社會在各國的發展
-關注及監察各國政府政策
-監察國際協議是否有效執行
-監察跨國企業的行為

34.跨國企業
由於財力雄厚,使他們具有影響國家政策及國際事務的政治籌碼

35.影響各國全球化程度的因素
35.1經濟方面:
-視乎該國與全球經濟的緊密程度 政府政策方面
-政府對國家開放的態度
-政府是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35.2社會方面:
-人民的富裕及教育程度

35.3文化方面:
-人民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
-人民是否願意將本土文化向外翰出

36.國內全球化程度不一的原因
36.1社會方面:
-國民富裕程度不一和教育的普及程度
-企業家能力
-企業家能否適應全球化的營商環境,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機遇

36.2文化方面﹔
-居民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

37.世界人權宣言
1948年自聯合國通過,沒有法律約束力,多國已將其納入憲法當中,宣言列出每個人享有的權利,例如言論自由、生育自由等,中國沒有參與宣言,香港因在英國殖民地時代而加入。

38.人權
人權是不論國籍、居住地方、性別、宗族、宗教、語言 等,也應受到保護、保障的基本尊嚴及尊重。

39.人道援助
是一種軍事性干預,無論有否得到當事國授權而施以武力干預,用以防止大規模的人權迫害,由國際組織、非牟利團體等非提供醫療、糧食、庇護等措施。

40.世界貿易組織 (WTO)
成員之間進行貿易談判的平台,處理各國或地區之間的貿易規則的國際組織。

41.世界衛生組織 (WHO)
世衛組織是聯合國豁下組織,負責對全球衛生事務提供領導,擬定衛生研究議程,制定規範和標準,向各國提供技術支持,以及監測和評估衛生趨勢。

42.世界銀行
是一個以減少貧困和支持發展為使命的獨特的合作夥伴機構,但常被指責向發展中國家放債,以致落後國家的貧窮問題得不到改善。

43.國際貨幣基金
是一個自188個國家組合而成的組織,旨在促進全球貨幣的互助、國際貿易、提升就業率、維持金融種定性和經濟增長以及減少貧窮。

44.聯合國
聯合國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當時共51個國家承諾通過國際合作和集體安全來維護和平、發展國家間友好關係、促進社會進步、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護人權。

45.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中國、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五國,擁有最後決定權。

46.歐盟
歐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成立,它是一個自28個國家組合的經濟及政治合作關係,旨在促進經濟合作以減低衝突機會。

47.六方會談
指由北韓、南韓、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六個國家共同參與一系列談判,以解決北韓核問題。

48.道德消費
強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應避免購買國外剝削勞工、女性和小童血汗工廠產品,同時消費時也會考慮生產方面的環境成本,例如:購買公平貿易產品、環保用品。

49.公平貿易
這項運動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得到較合理的價錢以脫離貧窮,令工人及農民得到合理對待以及推廣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50.茉莉花革命
於2010年至2011年的北非突尼西亞反政府示威,導致政權倒台的事件,因茉莉花是其國花而得名,當地運用社交網路將情況傳至各地,引起一連串不同國家推倒政權的示威。

51.茉莉花革命的成因
-國家專制政權
-政府貪污腐敗
-人權侵害
-國家經濟衰退
-失業率不斷攀升

52.已發展國家/較發達國家(地區)
又稱「較發達國家」。它們的經濟水平、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較高,例如美國、日本、香港。

53.發展中國家
又稱「欠發達國家」或「第三世界」。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較低於較發達國家,例如中國、印度。

54.應對氣候變化的投術轉移
已發展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來協助減低溫室氣體,例如提供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

55.國際制裁
多個國家利用經濟及軍事高壓的手段以強迫違反國際法的國家克制。例如聯合國向北韓實施國際制裁,令北韓無法獲取物資。

56.種族衝突
衝突來自於不同的種族,常見於非洲、中東地區。

57.金磚五國 BRICS
發展得較快的五個發展中國家,國際事務的影響力日益上升。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及南非,五國首個字母合併為BRICS與 BRICK(磚)相似而得名。

58.歐豬五國 PIIGS
對歐洲聯盟五個相對較弱的經濟體的貶稱,包括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這五國借債無力償還,需要由同為歐盟的其他國家代還,因此拖累歐盟。

59.負責任大國
在軍事、滅貧、援助、環保等各方面的來履行其義務。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中國成為「負責任大國」有好處:
-提升國際形象,爭取話語權提升軟實力。
-透過生態建設改善環境
-減少中國威脅論影響

60.恐怖主義
包括危害人身安全並且違法的暴力行為,也包括以威嚇行為意圖影響政府決策,或以大規模破壞、劫持的形式影響政府行為模式。ISIS伊斯蘭國是近年國際上最殘忍的恐怖主義組織。

61.文化立國 nation-building with culture:
是一種國家發展策略。時任南韓總統金大中於 1998 年提出「文化立國」的策略,希
望藉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改善國家經濟,並 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及國際影響力。

62.文化承傳 cultural heritage:
文化從一代人流傳到另一代人的過程。

63.文化帝國主義 cultural imperialism:
指一個國家從自身的利益和戰略目標出 發,把其思想、價值觀及生活方式,向其
他國家(尤其是落後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宣揚,從而建立在世界文化上的支配地
位,提高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

64.文化差異 cultural difference:
指不同文化之間在生活習慣、語言、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差別。

65.文化圈 cultural sphere:
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質,或擁有相近文化的地理區域,如伊斯蘭文化圈;屬同一文化
圈的地方在地理上不一定相連。

66.文化混合 cultural hybridisation:
即不同文化因交流、融和而互相影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