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詞-關鍵意見領袖 KOL

KOL

關鍵意見領袖

Key Opinion Leader,簡稱KOL,多以社交媒體發表評論。由於擁有固定而龐大的粉絲群,其言論特別有影響力,帖文多人讚也多人回應,其影響很受廣告客戶注意,他們會邀請KOL為品牌所拍攝的宣傳短片撰寫評論,希望廣告可在KOL的粉絲之間廣泛流傳。另很多時KOL在網絡平台評論時事,只要讚好數目多,媒體會積極轉載。

 

概念詞-網絡紅人Internet celebrity

maxresdefault

網絡紅人

簡稱網紅,英文是Internet celebrity ,是指在現實或網上平台中,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或成名的人。網絡紅人以拍片為主。2015年12月《咬文嚼字》雜誌發佈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網紅排第九。網絡紅人很多時也是KOL(關鍵意見領袖)

在短視頻中以略顯浮誇的演技和挖苦功力而迅速上位的內地網紅Papi醬,Papi醬首次廣告進行拍賣,拍賣於2016年4月21日,這場被稱為「新媒體史上的第一拍」於北京舉行,結果以2,200萬元天價成交。

 

概念詞-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

Viral_Marketing

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並不是以電腦病毒來傳播,而是指速度及覆蓋面像病毒一樣迅速散播。一些推介會直接從一位用戶傳播到另外一位用戶,一位用戶對另一人傳遞的訊息,很可能是直接、個人、可信,且有意義的。這類傳播-用戶間彼此之間的接觸,過去稱為「口碑行銷」(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現在則稱為「耳語」(buzz)。產品的宣傳推廣訊息,在網絡上能夠靠着口碑,被快速複製傳送,由一個個體散播至一個群體,並以幾何級數增加。

概念詞-藥物專利

對藥廠而言,專利權所能帶來的龐大利益有八成來自發達國家的市場,因為那裡的消費者有能力支付隨專利權而提升的藥價。由發明到產品推出市場,整個過程的費用可能高達3-5億美元(約23.4-39億港元)。因此,藥物專利權正提供經濟誘因,抵銷他們斥巨資開發新產品之後能獲得應有的回報。

對病人而言,藥物專利權保證了藥廠的利潤,令藥價高企,病人遵從醫生處方購買藥物,似乎別無選擇,只得以高價購藥治病。發展中國家的病人,因負擔不起昂貴藥物費用而死亡,同時因藥廠不重視發展中國家的巿場,不積極研發傳染病疫苗及藥物,以致傳染病盛行,同時也威脅全球人類健康。

延伸閱讀:藥物專利

概念詞語-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

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意指利用網絡進行祭祀,悼念逝去的親友、名人及烈士等。人們可在網頁上傳記錄先人的影像、音樂及文字,亦可為故人建立墓地、紀念堂及祠堂,甚至挑選虛擬祭品及獻花。

同意網絡祭祀能保存中國人祭祀的傳統習俗:
1.不受時空所限 方便快捷
2.燒紙品促暖化 釀火災毀生態
3.祭品虛擬化   減少浪費祭品
4.迎合青年習慣 形式靈活
5.解決墓地不足 悼念安坐家中

不同意網絡祭祀能保存中國人祭祀的傳統習俗:
1.欠身體力行 敷衍不敬
2.傳統祭祀 凝聚家庭力量

參考:本網文章—網絡祭祀

螢幕擷取畫面 (2)

圖片來源  : 族譜錄(國內網上http://jinian.zupulu.com/cemetery/?mid=105336
註:此網上祭祀不符事實,梁振英先生仍在生,可見網祭的真實性及嚴肅性令人懷疑。

 

 

概念詞語-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自我形象
知覺到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2.自我概念
自我包括「自觀我」和「理想我」 。當「自觀我」和「理想我」 的差距收窄,自我接納會提高,個人擁有較高的自我概念。
自觀我:個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理想我:個人對自己的才能、特質和表現有一套理想的看法,並認為理想的自己應該是怎樣的人
自我接納:理想我與自觀我存在的差距小,明白自己是一個有價值和獨特的人,肯定自我價值和能力

3.自尊
指人們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總體印象,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可以做些什麼、做得有多好、獲多少人認同與接受。

4.自尊可包括五方面 安全感、能力感、獨特感、聯繫感和方向感。
影響自尊的因素:
性別差異:在重男輕女的社會或家庭,女性自尊較低。
外貌:生理上和情緒上的轉變,會給自尊帶來新的挑戰。而自尊亦受身體形象所影響,例如,早熟、較健壯和男子氣概的男孩的自尊比遲熟的男孩更自信,而女性會因為被改花名如「豬扒」而導致自尊低落
學業成績:成績越佳,自尊便越高
家人的支持:鼓勵和讚賞對子女有正面影響
朋輩的接納:入學後與同齡人交朋友的能力大大影哥哥個人的自尊。若朋友間被定型為「娘娘腔」的男孩和「男人婆」的女孩,他們的自尊可能較低。
社經地位:是指個人按教育水平、收入、職業類別、居住地點、種族和宗教等因家而在社會中擁有的地位。社經地位越高,自尊亦較高,反之亦然。
父母的教導方式:大致可分為專制繼威型、開明權威型、忽視冷漠型、寬鬆放任型﹔而當中開明權威型家長的子女有較高的自
文化因素:有些種族凝聚力強,自尊亦會受到種族的歸屬感、文化聯繁的程度而影響

5.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
因賀爾蒙變化及第二性徵的出現,對生理變化感到迷惘,因而對性產生好奇。
對戀愛的憧憬,對異性交往感興趣。
注重個人儀表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渴望獨立自主的生活,但又欠缺獨立能力,易跟家人發生衝突。
開始建立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價值觀
對權威如父母、老師產生懷疑,出現反叛心態
心智未成熟,容易衝動、情緒化

 

 

6.建立個人價值觀
青少年要避免盲目跟從或模仿他人的行為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個人理性的價值觀。

 

7.社教化
人類會學習社會上的一些價值觀、處事態度、信仰及規範、不自覺地模仿別人的行為。模仿的對象包括平日接觸的媒介,家庭、學校、朋單及大眾傳媒等。

 

 

 

 

8.港孩
指今時今日香港社會的孩子。他們生於九十年代中後至二千年初,一個物質相對富裕、資訊爆炸的時代。養成「三低」:自理能力低、抗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

 

 

 

 

 

9.直昇機家長
直升機家長是形容這些家長會像直升機一樣,盤璇在子女四周, 隨時空降幫子女解決問題。

 

10.怪獸家長
怪獸家長是指以自我為中心,不講理的監護人,會對老師、學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11.性別定型
是指憑性別假設人的行為、性格與價值觀。例如,男人一定要剛强,女人一定要溫柔,性別定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青少年的發展,如女孩子被認為數理不强而不修讀理科科目。

 

12.跨性別人士
描述一些個體、行為及族群偏離了主流社會對性別的固有規範。

 

13.歧視
沒有合理原因下,因個人的性別、種族、宗教信仰、社經地位、健康狀況等方面而產生的偏見而對不同群體提供次等的對待。

 

 

14.權利及責任引申的衝突
在享用個人權利時,有責任去尊重別人的權利,所以我們要平衡權利和責任以減少衝突。例如我們有權利示威表達意見,但或會損害別人的權益。

 

15.性傾向歧視條例
為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避免因性傾向而受到不合理歧視和差別待遇,至今未成為草案及《香港法例》。其中「性小眾人士」是指性傾向與常態(常態一般指異性戀)不同的一群,包括男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等

 

16.支援少數族群的方法:
教育:教育局會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和支援 教學材料,幫助小學和中學的非華語學生有效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以期促成他們銜接主流中文課堂。
就業:確保少數族裔人士在技考政府職位時,享有平等機會,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工作轉介服務。
融合社會:提供專設學習班、輔導服務,以及融和活動。
宣傳教育:促進相互了解和推廣反歧視信息,並讓公眾了解不同族裔人士的文化及習俗

 

17.出現從眾的原因
希望得到多數人的接受及認向,從而產生安全感,獲得存在感。

 

18.朋輩壓力
基於朋友的壓力,去改變自身的價值觀以迎合朋友的價值觀。例如朋友濫藥,為得到認同,加上心智未成熟而濫藥。

19.壓力管理技巧
-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要合理 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
-換一個新的角度看事情
-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
-與別人分享你的感受和困難養成良好的瞪眼習慣
-定時做身心鬆弛練習

 

20.青少年問題成因:
個人因素:心智未成熟/反叛性強/對性好奇/缺乏基本溝通技巧/自我形象
朋輩影響:不良人際關係、從眾行為
家庭問題:與家人缺乏溝通/破碎家庭
學校因素:價值觀教育不足/欠缺吸引的課外話動
社會影響:傳媒作負面報導/社交化

 

21.青少年問題解決方法
家長:多與子女溝通,教導子女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積極參與親子活動
學校:老師應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方便輔導工作/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加強對偏差行為的觸覺
政府:推行品德教育/投放資源在青少年工作上

22.品德教育
-培護青少年擁有良好的品德
-幫助建立對個人、家庭及社會而盲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例如負責感,尊重他人

 

23.責任外判:雙職家長普遍,外籍傭工盛行,雖能照顧起居飲食,但外僱不能代替父母角色,青少年缺乏榜樣,子女缺少自立機會,引致日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弱。

 

24.八十後
廣義指80年代出生的一代,狹義則指這一代人中,活躍於香港社會運動的年青人士,被批判為享樂主義,不願捱苦的一代。

 

25.九十後特徵
-App世代/M世代:m(mobile)出生於資訊發達年代,擅長應用數碼科技,並習慣隨時隨地上網。
-不輕易服從權成:嚮往自由,強調集體參與及抗爭,傾向接受以激進手法表達意見,藉此向政府及有關人士施壓。
不愛加班:「90後」的養家壓力較過往年代低,選擇工作時要求過程要「做得開心」,更要求很大的工作自由度,因此容易辭職轉工
-追求生活質素:物質較盤裕的年代,不再像上一代般單純滿足於高速經濟增長,開始強調可持續發展。他們太多關注環境污染的問題,重視人文價值

 

26.二次創作
青少年喜愛二次創作,即是非原作者利用作品的固有形象添補增刪,加以改編,達到諧諷效果。

 

27.科技對溝通方式的影響:
-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不但人們可以隨時表達意見,而且可透過科技認識地球另一邊的人,不過科技卻使人面對面的溝通能力減弱,更甚使溝通流於表面
-出現極度依賴網絡,不擅交際、缺乏獨立自立能力的「御宅族」和「電車男」

 

28.網絡欺凌
一種涉及對信息及通訊技術的運用,以支援針對個人或群體進行的、重覆的、敵意的行為,以使其他人受到傷害。

 

29.網絡欺凌對傳統欺凌
-傳統恃強凌弱的行為,在網絡欺凌中會受到挑戰,因為弱者可以隨意變換身份對所謂的強者進行欺凌
-傳統的受害者可以選擇躲避,但網絡欺凌沒有時間、地點限制,受害者無處遁形
-傳統欺凌的影響有一定限度,但網絡的傳播效應很快,對受害者形成巨大壓力
-傳統的欺凌較容易找到欺凌者,而打擊網絡欺凌的最大挑戰,是難以追查欺凌者的真正身份

 

30.自衛機
在不愉快的情況下,利用一些心理策略保護自己免受負面情緒或自尊受損而產生的行為模式。常見的自衡機能如否認、壓抑、投射、替代、合理化及幻想等。

 

31.青少年的消費模式
炫耀式消費:藉著消費顯示身份、財富等,提高聲譽
感性消費:強調個人感性滿足(感受和喜好),忽略實際需要
過度消費:消費行為超越個人的經濟負擔能力

32.參與社區的因素:
-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及身份認同,使自己感到是社區的部份。
-建立自尊:服務社區、使青少年感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
-自我實現:更了解自己的性格、長處及短處,有助日後自身發展
-利他主發:參與社區事務可發揮助人的精神

 

33.築福香港
由扶貧委員會轄下社會參與專責小組舉辦為期半年的全港大型活動。

 

 

目的:
社會和諧:推動全民參與扶貧工作,以鞏固巿民、商界、政府的伙伴協作關係。
利他主義:為弱勢社群提供支援,向社會傳遞「能夠幫人﹒你的福氣」的信息

 

對象:
基層家庭:低收入家庭
弱勢社群:包括長者、殘疾人士、新來港人士、少數族裔、單親家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等。34.

 

34.減少人際衝突帶來受傷的方法
-積極尋求第三者協助解決衝突,不應採取消極逃避的方法
-尊重不同的價值觀
-保持心情平靜地進行理性溝通

 

35.功利主義
事物或行為的價值在於其是否達到最大的實用價值和利益。

 

36.社經地位
是指個人按教育水平、收入、職業類別、居住地點、種族和宗教等因素而在社會中擁有的地位。

 

 

概念詞-現代中國

現代中國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革開放以後,在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的理論及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在經濟上引入資本主義的部份概念(市場經濟),使經濟發展之餘,仍然可以保持社會主義特色結構的社會。

2.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關係
現在地方政府掌管行政、財政、人事策權力,造成地方政府未必完全聽命於中央的指令,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3.三農問題
-農業問題:由於市場開放、「小農經濟」無力與其他農業大國競爭。
-農村問題:農村貧困由於生產力下降,基建不足及地方政府財團加劇向農民剝削。
-農民問題:農民工失業問題、對農民社會保障不足。

4.城鄉差異
因為城市獲政策優惠,以致競爭不平等情況出現在城之間。戶籍制度分「農民」及「非農民」戶籍,用以限制人口流動。而「農民」戶籍人士無法得到城市的社保。

5.戶籍制度
為控制國家人口遷移而定的人口管理政策,以戶請寄管理單位,給予在城市或農村生活的合法性,分「農民戶籍」及「非農民戶籍」

 6.農民工
「三農問題」導致大批農民進入城市工作。農民戶籍不變,使他們在城市適歧視、被剝削,工資低,也沒有社會保障,成為社會不穩的隱憂。

7.月光族:指將每月餘的錢都用光、花光的人,所謂「洗光吃光,身體健康」,而不進行儲蓄

8.尼特族:英文NEE(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又稱「啃老族」。

9.草莓族:指不能像父母般抵受社會壓力或苦幹的青年族群,EQ抗逆力低。

10.空巢族:指孩子因自住或上大學離自己而去的老人家,而這些老人家感到相當空虛和孤獨,中國老人很多時因此而自殺。

1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經過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主張造成社會貧富懸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讓人民可以同共分享社會繁榮的成果,藉此紓緩貧富懸殊的問題。

12.「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他人再跟隨」
經濟特區(如深圳、珠海、廈門)成為先富起來的地區,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內陸與西部陸續開發。

13.改革開放對生活模式的影響:
消費行為:透過消費滿足個人對物質欲望,提升生活水平
家庭模式:小家庭模式,因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或因為「民工」到城市找工作家庭成員分散居住。
婚姻觀念:單身、遲婚、離婚及再婚的情況不再新鮮。
教育模式:小孩缺乏德育教化,只重視物質滿足。

14.國內生產總值
指在一定時期內,在一個國家內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及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15.信訪制度
又稱「上訪」,是合法申訴渠道。人民可向上級機關反映不公狀況,提出投訴或意見。

16.網絡審查
由政府監控、審查全中國大陸的論壇、網誌、聊天室和私人的即時訊、電子郵件等網際網路資訊,從而攔截、刪除各類被認為是有害的信息。

17.維權運動
中國人民維護基本權益的運動,這些都是自發性的,其主要訴求為要求保障法定權利和在權利被侵犯時作出反抗。

18.維穩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會利用隱閉機關進行監察。在中國,因為官員怕民間維權運動會干涉他們的利益,官員對維權活動持不支持甚至強硬打壓的態度,即「維穩」。

19.維穩的負面影響:
政府政策不能受公眾監察,透明度低,人民的怨氣不能疏導,不利社會穩定。

20.五年計劃
中國從1950年代開始每五年公佈一次的經濟發展計劃,如最近的「十三五規劃」。

21.中國的發展障礙
-不平衡:貧富懸殊,城鄉和地區(東西部)的發展不平均。
-不協調:指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金融服務)的發展不協調,第一產業佔的比重過低。
-不可持續:資源、環境和人口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大。自然資源被過度開發,很難復完。高污染工業使中國污染問題嚴重(霧霾、食水)。人口老化,勞動力及競爭力下降。

22.軟實力
是指源自文化傳統、人民質素、政府在政治及外交政策的無形影響力與觀感,國家透過文化及理念來獲取影響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爾指軟實力約瑟夫·奈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2012年,英國軟實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我們常討論的軟實力例子:
-韓流(南韓政府約2000年提出文化立國,推動文化產業,政府全力支持及推廣, 韓國劇集、流行曲、網絡遊戲漸受各地年青人歡迎。)
-日本動漫(萌經濟):透過動漫、電玩推動日本經濟(萌,日本漢字解作可愛)。
-孔子學院(由中國政府成立,目的是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惟2009以來孔子學院已遭到部分人士的反對或抵制,部分大學甚至關閉了其孔子學院。)

23.硬實力
是指軍事與經濟力量、科技水平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可以用客觀數據進分析。

24.綜合國力
指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資源、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計力量能否賴以生存。綜合經濟、軍事、政府管治、社會發展、外交、天然資源、科學與科技等七個層面。綜合國力體現在可量化的硬實力及不可量化的軟賣力之上。

25.反腐
-中共十八大提出反腐倡廉,打擊損害政府威信和經濟發展的腐敗風氣;
-市民可透過網絡舉報參與反腐;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倡節儉運動,下令取消官員間贈送進物的行為,特別是名貴的禮物如手錶、紅酒、金幣等。官方活動禁止擺放鮮花和提供魚翅之類的高級菜肴。

26.中國地緣政治問題
與俄羅斯、日本、印度等,中國與鄰國的領土糾紛:
日本:釣魚台群島
印度:麥克馬洪線
東南亞諸國:南沙群島
美國:美國拉攏多國對中國作出制衡,近年美國提出「重返亞洲」,仍進行圍堵中國戰略。

27.提升國力面對的主要問題
社會:城鄉發展不均、貧富差距嚴重
法制及管治:法制不完善、食污腐敗、政府公信力低
人口:人口老化、性別失衡(男多女少)、農村人口在城市造成的經濟及福利壓力、人口質素(教育程度參差)
環境生態及能源:污染(空氣—霧霾、食水、土地)、能源短缺
外來因素:油價高企、已發展國家經濟疲弱(影響中國出口)、國際事務問題
內部因素:分裂勢力仍在(新疆、西藏)、社會欠和諧(官民衝突)

28.科學發展觀
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中國要
-「落實科學發展觀」 : 擴大改革開放
-「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的需求及協助人的全面發展
-「全面」:發展物質、政治、精神文明
-「協調」:平衡城鄉不同地域及國內外發展
-「可持續」:平衡社會、經濟的發展及自然保育

29.血汗工場(常見於「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孟加拉)
-泛指向工人提供惡劣條件和待遇的工作地點;
-「已發展國家」如美國、日本等跨國企業,為減低生產成本(廠房租金、人工、原材料等)將「生產工序」(即工廠的生產線)搬到「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的工廠為爭取外國生產訂單,很多時要削減收費來提升競爭力,最容易處理的便是「削減人工」及「增加工時」;
-「發展中國家」的工廠為便於管理工人,多採用「封閉式管理」(即工人不可輕易出以防偷走工廠資產)、「機械式管理」(人性化低,工入像機械人重覆簡單的生產工序、隔離工人以防疏賴等);
-「發展中國家」的工廠為節省本,不加設保護裝置,工人時有工傷或吸入有毒物質。
-「發展中國家」地方政府,為吸引外資而漠視工人受剝削。

30.世界工廠
是指在國際分工下,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的集中地, 於是有「世界工廠」之稱。但是製造工序所帶來的污染,以及對環保政策執行不力,使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31.和平崛起
-自胡錦濤和溫家實領導的外交政策,中國不希望因為軍事及經濟發展與其它國家造成衝突。有人認為中國發展對美國的安全造成傷害,此政策乃針對中國威脅論的作出的回應。
-具體行動:與其他國家發展貿易﹔就國外的問題,以用中國的影響力解決(如朝鮮核危機) 、支持多國家組織(如聯合國)

32.中國威脅論
美、日擔心削弱其國際及地區影響力,鄰近國家擔心其國家安全問題。例如:中國軍事力量、中國經濟影響力日增、中國國民質素、中國人權問題、中國污染問題、社會貧富懸殊。

33.儒家思想
-重視人與人之間關係,各人應做好自己角色的本份;
-講求倫理,下級對上級服從,從而鞏固國家秩序,五倫:《孟子》記載,所謂五倫即是父子、兄弟、夫婦、君臣和朋友。

34.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原因
地理因素:
主傳統中國以農業為主因自然環境(地域、氣候)的因素,形成了重視自然、重鄉土、重家族的本質,儒家思想鞏固了這種「 家庭本位」的特性

社會因素:
-中國傳統的「家」向外伸延成為宗族、甚或成立鄉里,建立一個等級分明、族規清晰的地方團體;
-儒家所提倡的五倫、三綱等有效而嚴密地維繫著這套階級系統

政治因素:
-家庭倫理講求無條件服從權威﹐有助統治者維護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局面。

35.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生活中受到的衝擊
-個人主義相對於集體主義
-平權主義相對於權威主義
-物質主義相對於精神主義

36.中國傳統家庭的核心價值
-「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父權為中心
-財產及地位基於父傳子,使家族傳承下去(重男輕女)
-以孝為主
-重視道德倫理「包括孝、長幼有序及男女有別」、重男輕女。

37.傳統家庭下的特殊人格
權威性人格:基於中國社會結構屬 「階層性」;非平等的從屬關係產生。權威性有助社會安定,但會剝奪創造力。

38.一孩政策/計劃生育政策
在七十年代推行的獨生子女政策,違規生育的公民被要求「依法繳納社會撫養費」,從而控制人口增長。因此亦衍生了強制避孕及墮胎、虐殺女嬰、男多女少、人口老化等問題。

39.獨二代
一孩政策實施後第一代獨生子女為「獨一代」,他們的孩子為 「獨二代」。

40.單獨二胎
-即夫妻雙方只要一方為獨生子女即可生二胎
-可減緩人口老化問題
-2014年2月份,新江、立西和安徽等省份已推行此政策2014年3月份,省市如北京、上海和江蘇己推行此政策

41.可生二胎
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以及刺激內銷,中國在2015年10月通過「可生二胎」政府,每個家庭可生兩胎。可是,不少新一代夫婦考慮家庭經濟壓力、享樂主義等,未必會有意欲多生一胎。況且,新生嬰兒也要在十多後才能投入社會工作,對補充勞動力未有即時幫助。

42.「四二一」家庭結構
是指四位老人(祖父母、外祖父母)、二位父母、一個孩子的「倒金字塔」結構的家庭。「四二一」家庭不但使兒童易被溺愛,自理能力下降;更因供養比例增加,加重年青一代的負擔,也會增加社會福利開支壓力。

43.物質文化遺產
向聯合國提出申請成為世界遺產,以證明該地方具有突出的文化價值,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或世界自然遺產。

43.1好處
旅遊景點知名度提升,有助吸引遊客,發展旅遊行業,對當地經濟有正面幫助,提高與旅遊業相關工作的就業機會,有助改善民生。

43.2壞處
-龐大改造和復修工程費用,令門票價格上升,低收入人士。
-景區的承受能力未能滿足大增遊客,其帶來的垃圾、污染物相應增加。

44.文物保育的挑戰
環境污染:污染物會侵蝕文物表面
經濟發展:拆卸文物後的土地作商業發展用途
旅遊業:遊客過多,過度開發使文物保育難以進行,景點商品化使文物失去原貌。
意識不足:民眾有意或無意地使文物受破壞由於文物保育意識不足

45.文化傳承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集體回憶:
指一些記憶自社會大眾共同經歷、建構和分享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這些記憶承傳下去作為教材:
-文化傳承可加強對本土的歸屬感
-文化傳承有助文化、文物、歷史文物的保育
-文化傳承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多樣性:
全球化下,包容外來文化傳入並保留傳統習俗,構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

提高身份認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傳統習俗有助喚起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

46.中國傳統習俗被淘汰的因素
-現代科學否定了一些成為習俗存在依據的迷信傳統,如祭祀祖先。
-不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如經濟效益、追趕潮或市場價值
-現代人錯誤理解,認為習俗是封建、落後、迷信
-部份傳統習俗富有階級性,因現代強調平等而被淘汰。

47.中國污染問題
水污染:中國有世界公廠之稱,但高污染工廠排出有毒污染物,重金屬污染物淺入地下水源,或直接排放到河流,污染水源。
空氣污染:柴油汽車、燃煤發電廠及工廠,引致酸雨,甚至有霧霾。
固體廢物污染:造成土壞污染、地下水污染、空氣污染。

48.生態破壞問題
-生物多樣性下降:由於黑巿貿易行為,中國的野生動植物種類不斷減少。
-植被破壞:過度開墾開耕地或放牧﹔過度採摘中藥材及髮菜等、亂砍濫伐由於植被遭破壞造成土地貧瘠、淤塞河道及乾旱問題荒漠化:肥灰土地變成貧瘠土地或沙漠的過程

49.撒馬利亞好人法
西方法律體系中有一個術語叫撒瑪利亞好人法,特指各種對見義勇為者予以保護的法律。佛山被碾女童小悅悅因搶救無效離世後,不少人在痛惜之餘呼籲以立法形式保護見義勇為者,規定見死不救者應受懲罰:
-糾正在緊急情況下救助他人反被誣告陷害的社會不良風氣
-解決救助人可能因好,心施救而產生的訴訟責任。
-解除公眾對施救助行為的後顧之憂

50.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是指法律所保障新聞業界收集與發佈消息,以供大眾充分知情權的自由,在行使該權利時不應受政府或任何團體干預,亦不必經由政府審批;若相關傳媒的行為違反法律,仍要負上法律責任。

51.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是指執政者利用政治權力,對政治異見人士進行侵害人權的行為,例如:以法律進行打壓和迫害,控制社會輿論,使群眾及傳媒不敢指斥政府。

52.尋釁滋事罪
根據中國刑法,第293條,尋量最滋事指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包括以下任何一項:
-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
-追逐、攔截、辱他人,情節惡劣的﹔
-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
-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若有所犯,可能被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概念詞語-今日香港

1.生活素質
由物質生活及非物質生活組成,一般是指對生活的滿意度,可從主觀或客觀去分析,亦可以從社會層面、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文化層面、環境層面作出觀察。
-社會層面:城市發展、社區網絡
-經濟層面:物質生活、發展策略
-政治層面:政治參與
-文化層面:文化保育、保育發展
-環境層面:污染問題
-精神層面:壓力、情緒

2.評估生活質素
衡量生活質素,我們可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及精神等範疇進行評估。
-經濟方面:GDP、就業率、物質生活滿意度
-社會方面:預期壽命、教育水平、醫療水平
-政治方面:投票率、人權及自由滿意度
-文化方面:文化保育
-環境方面:污染問題、環保保育

3.堅尼系數
由0-1,反映收入分配的現象、貧富懸殊的嚴重性。愈接近1,貧富懸殊愈嚴重,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2014年香港堅尼系數為0.537。

4.跨代貧窮
子女因父母的社會或經濟條件惡劣造成的貧窮問題。

5.在職貧窮
就業人士擁有正式工作,但因低薪或工作不穩定等原因而仍然處於相對貧窮的現象。

6.社會流動性
是指個人在社會階級中的移動,可分為向上流動和向下移動,社會階層分為草根、中產、富豪,例如人們透過教育、努力等,便能攀上更高的社會階層,另一方面,一些原本擁有高社會階級者,亦有機會向下移動。

7.貧窮線
香港首條貧窮線於 2013 年制定,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的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百分之五十劃線,以2012 年的數據作為基礎年計算,香港首條貧窮線為:按任戶人數劃分的貧窮線

貧窮線的功能
-了解貧窮情況,分析貧窮住戶人口特徵以及貧窮成因協助制定扶貧政策,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
-審視政策成效,特別是在一段時間內的轉變。
-香港政府認為貧窮線只是用作扶貧參考,並不是資助指標。
-2015年9月,香港政府宣佈本港有96萬貧窮人口。

8.知識型經濟
以知識(包括創意、科技等)為基礎而發展的經濟產業或以這類經濟產業為主的經濟體系。香港便是知識型經濟,一般文書工作也要求大專程度,以致學生面對就業競爭的壓力。

9.教育貴族化
名校(如協恩、男拔)加入直資計劃而收取學費,雖然可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資源,使中產子女擁有更多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但改變了過去窮人靠個人努力考入名校,靠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但現在因學費、歧視等問題,令貧窮學生向上流動的路徑愈走愈窄。

10.N無人士
多指社會基層,收入低微但無法享用社會福利人士,通常原因是收入剛高於援助指標,例如政府對基層的援助、租住公屋、以及由公共機構推出的為民主抒困措施。

11.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是香港一些民間團體倡議設立的「養老金」制度,這些團體認為現時的綜援制度嚴苛,2000年開始實施的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被質疑成效不彰(保障只包括有能力的供款人士),因此需要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解決長者貧窮問題。

12.長者生活津貼
是補助本港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長者的生活開支,扶貧為目的,與一般視作敬老為主的高齡津貼(即「生果金」)有所不同。

13.高齡津貼 (生果金)
生果金的正式名稱是「高齡津貼」。為了向長者表示敬意,政府會每個月給他們生果金。

14.香港貧富懸殊的成因:
-工人階層收入低,雖有最低工資,但不足以應付通漲問題。
-生活支出大,由於香港的高地價政策,屋租昂貴,食品價格更因人民幣升值而創新高。
-香港雖為自由市場、低稅制,但沒有成功製造財富轉移的效果。
-缺乏退休保障的長者失去工作能力後,只能依靠政府提供的生果金及積蓄過活,而且易患上慢性疾病,需花大量金錢在治病上。

15.標準工時
由政府為僱員訂立標準的工作時數,僱主必須對超時工作的僱員作出薪金補償(建議超時補水為時薪1.5至2倍),至今仍未落實,商界認為標準工時繼最低工資後,將為增加營商成本,削弱本港競爭力。勞工界則認為,香港工時現為全球最長,工時長致香港人的生活素質下降。

16.最高工時
最高工時則是政府設立僱員每日、每週、每季或每年的工作時數上限,僱員的工時不得多於最高工時﹔各國的一高工時由40至60小時不等。

17.最低工資
低工資(基本工資)是一種勞工政策,為勞工最低薪金的金額,通常由政府設立法律,目的是保障工人能以勞力換取足以生存的維生工資。2015年4月1日起,香港的最低工資每小時為$32.5。

18.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的運作及決策需考慮道德價值,遵守法律規定,以及尊重人民、社區和環境,以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企業營運模式。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可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有正面推廣的作用。

19.強積金
強制性公積金,除了部份自顧人士外,強制18至65歲香港就業人口,雇主及僱員雙方共同供款成立基金,僱員要到65歲後或者移民,供款均即時歸屬於僱員,以作退休之用。雇主與僱員各供5%,如月薪1萬,出糧時只有9500元,另外500元會自動存入強積金戶口,雇主另存500元入戶口,強積金會用作買基金(如投資股票巿場),基金升值,僱員的存款也會增加,可是,假如股票大跌,存款便會減少。再者,強積金2000年推行,不少長者退休時沒有退休計劃,解決不了長者貧窮問題。

強積金的負面評論:
-回報率不理想,基金收取行政費過高,未能抗通脹。
-對現時沒有參與強積金供款的老人毫無幫助

20.深層次矛盾
政府施政與市民期望有差異。同時,因為政府施政失誤造成社會缺乏階級流動性,導致社會不同組別的群衝突及對立的局面。

21.中港矛盾因素
-現實利益問題:雙非、水貨客、奶粉荒、文化觀念差異、國民質素
-政治因素:中國政治體制差異
-港人身份認同:港人對中國人的情感不足

22.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的成員有共同目標而自發集合,並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目的是保護或爭取公共權益,甚至參與法律制定及改變社會價值觀。

23.公民權
-基本公民權利:自由、平等
-政治權利:包括 被選舉權、選舉權及參與政府事務
-社會權利:享用政府福利保障基本生活條件的權利

24.普世價值
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文化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現時的普世價值觀以西方思想為基礎:主要有民主、自由、人權、平等、法治。香港在回歸前受前宗主國英國形響,本港的核心價值與普世價值相同。

25.民主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權,民主可以從民主精神及政治制度中體現。民主精神主要是尊重法治及人權。

直接民主
-指社會裡每一位公民都可以直接參與制訂政策的過程,不需要透過代表來行使權利。
-可以透過兩種形式:一是公民投票,另一是透過商討遠至共識。

代議民主(間接民主)
又稱間接民主,是公民以公平的選舉形式選出代表,在任期內代表選民行使權力,公民只保留定期選出代表的權利。例如美國總統不是一人一票選出,也沒有公民提名,總統候選人由政黨選出,再由各州民選議員投票,但州議員選舉在總統選舉前,同時亦要向選民交代支持哪一位總統候選人,因此,美國選民雖然不是直接投票選總統,但仍能左右結果。

26.普選
普選定義包括有「參選權」及「投票權」。2014年香港發生的佔領運動(雨傘運動),要求真普選,就是要求「參選權」及「投票權」。

27.公民提名:由合乎法定資格及達到最少百分之一,選民聯合提出支持一名合乎法定資格的人士成為選舉的候選人。

28.三大普選方案 (註:人大已於2014年8月31日,否定有其他繞過「提名委員會」產生特首候選人的方案。)
28.1真普選聯盟方案: 「三軌方案」包含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及提名委員會提名。參選人需在公民提名中取得百分之一選民支持;政策提名要求政黨或政策聯盟於最近一次立法會直接選舉中取得百分之五或以上的選票。提名委員會須確認參選人符合法律要求,不能因政治審查如「愛國愛港」等而拒絕確認。

28.2人民力量方案:由現屆所有民選區議員及立法會發員組成提名委員會。只要獲得地區直選中已登記選民中的百分之一 (約3萬5千人)聯署支持;或獲得提名委員會中任何百分之五的立法會議員聯署支持﹔或進得提名委員會中任何百分之五的區議會議員聯署支持便可成為候選人。採用兩輪投票方法,即若候選人得票超過一半有效票數的話,則當選特首。否則,得票最高之兩名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決邊,第二輪決選中多票者當選特首。

28.3學界方案:雙軌方案包括公民直接提名,即任何合資格的人士只要獲得全港百分之一 選民聯署 (約 3萬 5千名選民)提名即可成為候選人,任何機構均無政治否決權。然後提名委員會由直選立法會議員組成。任何合資格人士只要獲得百分之八提委會委員支持,便可成為候選人。

29.行政長官選舉
按基本法產生選舉方式,但被部份人士批評為欠代表性:
-預選機制:指在正式選舉前預先選拔候選人的選舉制度,被稱為「篩選」。
-小圈子選舉:在2012年,行政長官也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梁振英先生以689票當選。由於提名委員會人數只有1200人,過半委員由政府委任,因此被批判為代表性不足。

31.《基本法》第四十五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是按香港的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目標為遠至自一個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

32.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的三步曲
根據《基本法》第四十五條,行政長官的產生主要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提名,首先要組成一個「提名委員會」。根據《基本法》,提名委員會要有廣泛代表性,然後提名委員會要按照民主程序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
-第二步是普選,全香港合資格的選民會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在候選人當中選出行政長官當選人。
-第三步是任命,當選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成為行政長官。

33.立法會選舉
共有70個議,35名議員由地方選區選舉產生(直選) ,35名議員由功能界別選舉產生。

34.拉布
是指議阻撓立法過程的行動,例如拖延發言時間、要求點算與會人數,源自美國議會術語。例如梁國雄(長毛)、陳偉業、黃毓民三位議員常運用拉布,他們其中的理據是不能從正常的議事規則為命發聲。在立法會,政府提出的議案不用分組點票,即直選與功能組別兩組合併點票,過半數便可通過;相反,由直選組別議員提出的法案,須分組點票,即兩個組別各自要過半數,而部份功能組別議席的產生欠民主成份,親政府議員佔半,因此政府能透過議會否決不想通過的法案,於是有議題便用拉布手法迫使政府委協。

支持拉布認為:
-權力制衡,有效監察政府。
-提供足夠時間辯論法案。
-尊重不同意見,特別是小眾人士。
-保障人權

反對拉布認為:
-由於開會需要成本,拉布浪費公帑及資源。
-拉布花長時間討論某些細節,旨在拖慢立法會的議事工作,或會阻礙有利民生的法案通過。

35.社會參與
社會成員參與不同社會事務的決策,目的是令社會中群眾意願的差距收窄,令社會更和諧、更公平。

36.象徵式社會參與:
政府就政策向巿民提供資訊,但並不真誠聽取民意,諮詢只是因應法律程序或表面功夫,例如諮詢期短、限定諮詢對象等。

37.影響社會參與的因素:
-社會因素 :社會凝聚力高有助增加社會參與性。
-政治因素:人民和政府間信任度、人民對政治關心程度、政府是否提供公平、有效及充足的渠道給人民表達訴求。
-個人層面﹔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社會階層﹔較強政治效能感,即個人主觀相信參與社會事務的決策有助改變現況,及參與的代價。
-傳媒:新聞自由程度,自由度高,巿民更易接觸政府資訊,傳媒亦能監察政府。

38.社會參與
社會參與對政府的影響:
-政府能加深社會對不同訴求的了解
-加強與市民的溝通
-提升政權的認受性(管治威信)

社會參與對社會:
-促進社會發展減少衝突
-提升社會凝聚力

社會參與個人:
-保障個人權利及利益
-加深對社會了解

39.公眾利益
擋在社會上的整體利益,舉個例,如果有任何措施的施行,能平衡社會的整體利益,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會獲得整體的共識(不過有可能不能獲得全部人的支持)

40.政府推行政策手法:
-立法規管:以法律約束巿民,短時間具阻嚇性。
-宣傳教育:學校常規課程、教育講座,具成效但需要較長時間。
-經濟誘因:透過懲罰(如亂拋垃圾罰款1500元)、收費(巿民為節省5膠袋稅而減少用膠袋)。

41.公眾諮詢
-政府透過法定的渠道聽取市民的聲音,但不保證能影響相關政策或法例的最後決策。
-政府能透過不同的諮詢方式給市民的參與,例如發表諮詢文件,或提供有限的方案讓市民選擇。

42.影響政府制定政策的因素
-市民對該政策的關注程度是否符合公眾利益
-社會上大多數人積極表達訴求
-政府資源是否充足

43.社會凝聚力
團體民眾為某個共同目標,進行集體行動。

44.集體回憶
在一個群體由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概念,當集體回憶越多,當地人的歸屬感也越強。

45.社會公義
社會包容多元文化,能保障自由、平等,擁有公平制度,每人均擁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

46.政治無力感
認為自己對政治事務的影響力不強,因此不熱衷參與有關事務的想法。

47.政治冷感
政治冷感是任何國家的任何公民對於他們政治活動的冷漠態度。 一個人的政治冷感源於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政治或政府的理解,使得個人更難以看到普選的價值,和政府所推行的新政策好處。近年被貶稱為「離地」或「港豬」。

48.「離地」
「離地」是近年流行的一個潮語,通常用作為形容詞,形容某些人的想法甚至行為脫離普羅大眾,不食民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他們雙腳離地,活於天際,高高在上。

49.「港豬」
社運人士間的術語,用以指責「政治冷感」或「討厭政治」的香港人,形容這類人如豬一樣愚蠢,只會關心「食同瞓」。只會以「搵食」、「為頭家」作藉口,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不聞不問。他們對抗議者冷嘲熱諷,甚至加以阻礙。

50.政黨
兩大陣營:建制派、民主派(泛民又分溫和民主派、激進民主派)

51.建制派
簡稱建制派是香港的一個政治派系,包括民建聯、自由黨、新民黨、經民聯、工聯會、勞聯等。建制派指傾向擁護或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現有制度及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政黨和人士,被泛民主派人士、稱為保皇黨。

52.泛民主派
簡稱泛民,泛指支持香港推行民主及雙普選的政治人物、組織及部分黨派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民主、強烈反對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53.溫和民主派
又稱溫和民主派,與「激進民主派」同屬泛民主派。成員大多為於2010年沒有參與五區公投以及支持政改方案的泛民成員。政黨成員來自民主線、公民黨、民協、工黨、新民主同盟等。

54.激進民主派
激進民主派,如熱血公民、人民力量,是自2010年以來用以分辨同為廣義泛民的主流民主派。其派別用激進的手法例如在立法會擲蕉的舉動作抗爭來為基層的市民爭取權益。

55.公民抗命
對於政府不合理的法律或政策時,人民願意付出代價,用非暴力如違法被捕,希望引起公眾關注(社會覺醒)和感動政府改變政策,例如印度甘地帶領獨立運動、香港雨傘運動。

56.司法覆核
這是一項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對行政機構和下級法院的作為行駛監管權的程序。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司法覆核不會審查受質疑的決定是對或是錯,但會審查決策過程有否任何出錯。另外,應注意的是,受覆核的決定必須涉及公眾利益。如果相關的決定只損害個人利益,或僅屬於私人糾紛,法庭便會拒絕該申請。近年例子:
東涌居民透過司法覆核,指出港珠澳橋環評報告未完,因此這次敹覆核使,政府增加70億開支.

57.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民間對此爭議很大,認為二十三條立法成為政治打壓的法例。

58.三權分立
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三者各自獨立,同時互相監察、互相制衡。

59.傳媒角色
傳媒是民主社會三權分立之外,監察政府的重要角色,因此稱為第四權,可見言論自由對於傳媒十分重要。

60.大眾傳媒
包括報紙、雜誌、網路、廣播、電視與電影等不同資訊傳播平台的媒體來創造文化,擁有社教化和監察政府的功能

61.獨立媒體
個人以評論或採訪新聞的手法作出監察政府的功能,是獨立於政權、財團與政策對媒體的支配和壟斷,近年香港出現頗多獨立媒體。

62.自我審查
指媒體在向公眾發佈訊息前,某些政治、商業內容己受到媒體內部自己的篩選等。原因是對涉及某些政權或政治相關內容有所顧忌,意味著該媒體缺乏中立性、真貫性、全面性,甚至可信性。

63.香港居民有多重身份特徵
-本地居民:永久性居民擁有居留權
-非永久性居民:沒有居留權﹔居港滿七年,可申請成為永久性居民
-國家公民:擁有某個國家國籍,並享有該國法定的權利及承擔法定義務
-世界公民:全球化下,人們的公民身份不再受國界局限

64.一國兩制
根據鄧小平在1984年的演說: 「我國政府在一九九七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向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係。北京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 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我們的政策是賣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65.國民身份認同
-個人對自己國家擁有歸屬感及情感
-個人對自己國家的理念行動表示認同,詢問自己是該國的一員(共同文化歷史、語言、生活習慣、理念、價值、良好溝通等,是群體會否團結一致的重要因素)
-個人對自己國家的事務表示關注(當人認同自己是群體的一部份,便會關注該群體相闋的事務)
-有承擔精神

66.社會多樣性
社會包容不同人士和群體,彼此能和諧共存。當中包括不同種族、價值觀、社經地位等。

67.身份危機
個人對於整合多重身份感到困難、混淆。

68.四大支柱產業
是香港經濟動力所在,帶動其他行業發展及製造就業。

68.1金融服務
目標是發展香港成為匯眾資金及人才的國際融資、資產管理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在亞洲時區內提供世界級、全面而優質的金融服務。

68.2旅遊業
香港是亞太區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旅遊地點。入境旅遊的經濟貢獻為與旅遊有關的行業帶來增長,例如零售、飲食、運輸、 酒店及個人服務業。

68.3貿易及物流
香港擁有國際及區域物流中心的地位。高效率的物流服務能縮短貨運時間從而減低存貨量及節省成本,有助提高生產力。

68.4.專業服務
商業服務運作暢順,並已發展成為地區服務中心,香港與內地一直通過CEPA,促進本港專業服務,例如會計、律師進入內地市場。

69.六大優勢產業
69.1 醫療
香港擁有高質素的私營醫院、診所、擁有高質柔的醫生和牙齒及醫學研究設施,將自己定位世界級的醫療保健中心。政府推動醫療方面的培訓、宣揚中醫學、測試中西醫結合服務製式,促進香港與內地及世界的中醫方茵的交流

69.2 環保
香港成為更綠化和清潔的城市,建立環保工業,例如污水及費物處理、環保工程。

69.3 檢測及認證
香港作為一個主要檢測及認證中心,擁看超過200個符合全球標準及經認可的被測實驗室,檢驗及認証機構。

69.4 教育
定位為區填教育樞紐,香港的教育擁有三個基礎的優勢包括多元文化、學習機會及國際水平。為學生提供全面及均衡的學習祖輩舍,以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

69.5創新科技
政府為企業和創業者提供軟件及硬件支援,並資助各大學、科研機構和業界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可改善生活質素,提高社會效率及為青年人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選擇

69.6文化及創意產業
包括廣告、動畫、建築、廣告設計、數碼娛樂、電影、音樂、媒體、多媒體等領域。

概念詞語-全球化

全球化

1.全球化
是指資訊科技和交通運輸的發達促使人類活動不再受地域限制的現象。

2.資訊及通訊科技全球化
網絡成為政府與民眾之間一種重要的交流與溝通的媒介,網絡應用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政府透明化與公民參與愈來愈重要。此外,資訊的自由流動掀起國際商業全球化浪潮,令各地文化交匯而拉近彼此距離。

2.世界公民
在全球化之下,人們的公民身份不再受國界的局限。公民的身份由人們主動建構,關心其他國家的事,如天災,是一個跨越國界的身份。

4.推動全球化的因素
-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化,促使各國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交流日漸頻繁。
-跨國企業及國際組織的成立和發展加速了全球化進程。
-不少議題非個別國家能解決,全球所關注的議題,如全球暖化,使各國政府能加強合作和交流。
-冷戰的結束打破了政治理念兩極化的隔膜,使國與國之間重新尋求合作及支援。

5.全球在地化
-全球化和在地化的互動過程被稱為全球在地化,跨國企業因應當地文化而改變市場策略的行為,如麥當勞在香港推出通粉早餐。

6.文化全球化
是指一些無論有形還是無形的文化活動、生活方式和思想及價值觀等,多透過產品傳播滲透價值觀,主要透過媒體和通訊網絡傳播,對當地文化帶來影響,影響可以是融合、排擠、取代當地文化,或轉化成嶄新的文化。例如,荷里活電影是文化產物,但電影帶出美國主義、美國夢、美化美軍等思想,影響全球對美國的觀感。

7.文化全球化的影響
正面影響:
-外來文化傳入帶來的新思維能有助本土文化進步和創新。
-外來文化反過來受本土文化影響。

負面影響:
-文化全球化下,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可能會產生文化排擠,更會演變成文化衝突,例如美國的西方民主價值觀與伊斯蘭的宗教保守思想。
-各地文化趨向單一化,由於西方文明具有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支持﹐加上跨國企業多為西方國家所有,西方文化很易成為各地文化的指標,人們的選擇欠缺多樣性。

8.文化單一化
當某種或某幾種主流文化影響著大部分人的生活摸式、價值觀等。跨國企業多以廣告、傳媒等滲透消費主義,還引導人們建構相似的審美標準、生活方式、價值觀等,例如粵曲曾受港人歡迎,在荷里活文化的輸入後,港人多喜歡西方電影,粵曲已變為小眾藝術。

9.快餐文化
-快餐源於美國,例如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名牌。人類的生活節奏愈來愈快,所有忙碌的人都開始加快吃飯所用的時間,這不費時又美味可口的快餐便逐漸成為了主流。快餐店的特色是食物標準化,講求成本低但快捷製作食物,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例如多吃易肥胖、中風。

10.麥當勞化
麥當勞的經營文化標誌著企業的有效管理,對美國和世界各地各個範疇都有重大影響,特別將經營規範化方面。

11.麥當勞化的四大原則:
-效率:達到利益最大化或以最合適的生產方法
-可計算性: 指以量化作評估準則
-可預測性:把產品和服務統一和標准化
-非人性化科技的控制:生產過程和服務機械化,確保產品及服務具效率和標準化。
-例如 :麥當勞講求效率,同時規定每種食物的製作時間及份量[可計算性]﹐客人在落單時已預計食物的份量與味道[可預測性],在製作漢堡的時間已運用電子計時[非人性化科技的控制]。

12.麥當勞化的影響
-飲食文化單一化 :不少跨國或本土飲食企業都仿效麥當勞,重視利潤多於健康,世界不同的飲食文化漸趨單一,使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慢慢消失。
-全球肥胖問題:全球人類大量進食垃圾食物引致過肥,影響健康,使人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增加各地醫療開支。
-破壞熱帶雨林:因為麥當勞及仿效的企業對肉類有大量需求,因而過度飼養牛隻,開闢熱帶雨林土地作為飼養牛隻之用,使溫室效應加劇。飼養牛隻需要更多飼料及食水,加劇糧食及食水短缺,對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威脅。

13.迪士尼化
-迪士尼樂園的營商法則,例如主題化等,日趨影響美國及世界各地不同範疇。

14.迪士尼化的不同層面:
-主題化:  產品及服務的包裝和銷售都圍繞某些主題而建立。
-混種消費:在同一個時間在同一個地點進行各種消費項目的消費模式。
-商標化:  生產、推廣和銷售的過程都圍繞著某些具版權的商標和影像而建立。
-表演勞動力:視服務作為一種表演,而表演須展露勞工的開心情緒。

15.全球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
-邊緣化: 在全球化下,生命力較弱的本土文化產業因無力與外來的全球主流文化競爭,因而漸漸被遺忘甚至淘汰。
-同質化:各地不同文化的多元性漸漸消失,各地人民的價值觀及品味趨於相同,文化趨向單一。
-在地化:在全球化的衝擊下,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意識覺醒,使本土文化的特色和價值得以延續,避免被邊緣化

16.文化霸權
西方文化往往較強勢,主導全球文化,例如美國文化透過跨國企業和文化產業,輸出或滲透到其他國家,並取代部分國家的文化,未有跨國企業支持的發展中國家,本土文化顯得弱勢,未能抵擋西化文化的衝擊。例如,荷里活電影投資動輒十億元以上,可拍高質素電影,相比之下,港產片便顯得弱勢。

17.文化侵略
較具實力的西方文化傳入,不免衝擊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美國的電影音樂傳入中東地區大受青年人歡迎,會被當地政府視為文化思想上的侵略。

18.經濟全球化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跨境商品與服務交易在量和種類上日益增加、國際資金流動,以及科技更快速、更廣泛普及,全球各地在經濟上日益互相依賴。」

19.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19.1.勞工市場一體化
-低技術:隨著運輸成本的下降,越來越多企業為了減低成本,把生產工序分散到不同的國家,尤其是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直接影響已發展國家(如美國)低技術工人的就業,但增加了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就業機會。例如八十年代香港商人受國內生產成本便宜而將廠房搬到中國;現在中國工資上漲,外資由轉往東南亞設廠。

-高技術:高技術員工工資昂貴,已發展國家會引入發展中國家人材,降低成本,如中國科研人員受聘往美國矽谷工作;或已發展國家將科研部門搬往發展中國家,如美國公司在印度設軟件設計中心。

19.2商品市場一體化
企業的銷售對象已不再局限本土的消費者,而是全球的消費者,例如IPHONE全球熱賣。

19.3金融市場一體化
因為通訊成本下降及各國放寬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企業可以選擇到境外籌集資金,而不再局限於本土進行融資活動

20.經濟全球化與貧富差距
由於已發展國家企業得到政府支持和補貼,使其收入增加,在貿易自由化下,貧窮國家出口的初級產品收入較少。跨國企業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削弱中小企業競爭力。企業家為了利潤極大化而剝削勞工。

21.福利主義
在部分西方國家盛行的政治理念,政府透過徵收重稅來承擔教育、衛生、醫療、社會及養老保障等公共服務。福利主義可保障國民生活所需,使國民過度依賴社會保障而減低國民的工作意欲,生產力下降,甚至工會組織要求更多的福利而爆發工潮,如2015年英國巴士工會要求減少工時。可是當經濟放緩時,重稅便會集中在納稅人身上, 但失業而領取福利的人會持續增重,這便會對政府財政造成壓力。

22.跨國企業出現的原因
-科技的進步
-運輸、通訊的成本大幅下降
-各國大幅放寬了對國際貿易和外來投資的限制,企業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在不同的國家從事生產和銷售活動,導致國際出現跨國企業

23.跨國企業對全球發展的利弊
23.1利
-在發展中國家提供工作機會,提升人民收入。
-通過國際分工,使企業生產成本下降﹐消費者選擇增加。

23.2弊
-產品於全球市場銷售,促進文化交流。
-削弱本土企業競爭力
-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進程中過份依賴跨國企業,出現文化單一化現象。
-跨國企業剝削發展中國家勞工,形成血汗工廠

24.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賣家所控制,價格、生產以及產品的分發,主要取決於自由市場中的競爭。資本主義的主要經濟模式包括了自由的資本和僱員流動、市場競爭、以及價格機制的運行。例如美國、日本、香港都奉行資本主義。

25.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針對資本主義造成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問題而出現,不重視個人特色,强調集體制,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人民的勞動力為發展國家經濟,理想目標是共同生產,共享成果,但出現不符合巿場需求而競爭力低的問題,現時的中國仍奉行社會主義,但改革開放後已作修正,名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巿場經濟」,其他國家如北韓、越南、古巴也是社會主義國家。

26.商品化
商品化專指原本不屬於買賣流通和通過貨幣實行交換的事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轉化或變異為可以進行買賣和貨幣等價交換。

27.粗放型經濟體系
即指高投入例如資金、勞動力和資源,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結果出現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局面

28.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於上海設立 ,與香港自由貿易港相近的地區來展示中國如何能提升其經濟結構。

29.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目的
-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的程度
-自由貿易試驗區有更優惠的政策包括利率化、匯率自由
-匯兌,提升上海的國際競爭力

30.政治全球化
政治權力和政治活動不再受地域或國家疆界的限制。

31.政治全球化的現象和特徵
-由於國際交流日增,使各國間糾紛頻繁,因此國際政治平台、多個組織紛紛成立
-由於國際的糾紛日增,因此以跨國規條協調各國間糾紛日益重要
-政府的主導角色日趨薄弱,國家政治決策不再由一國政府所制定,跨國企業、 公民、國際組織也參與其中,全球關注的議題(如環保問題)使各國政府加強合作及交流

32.政治全球化的參與者
國際政府組織
-可分為全球性組織及地區性組織
-為規範各國政府的政治行為和合作而共同制定並推動一些國際機制
-推動一些國際合作
-他們也會作為各方協商的平台國際非政府組織

33.國際非政府組織NGO 例如:綠色和平、紅十字會
-目的是推動公民社會在各國的發展
-關注及監察各國政府政策
-監察國際協議是否有效執行
-監察跨國企業的行為

34.跨國企業
由於財力雄厚,使他們具有影響國家政策及國際事務的政治籌碼

35.影響各國全球化程度的因素
35.1經濟方面:
-視乎該國與全球經濟的緊密程度 政府政策方面
-政府對國家開放的態度
-政府是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35.2社會方面:
-人民的富裕及教育程度

35.3文化方面:
-人民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
-人民是否願意將本土文化向外翰出

36.國內全球化程度不一的原因
36.1社會方面:
-國民富裕程度不一和教育的普及程度
-企業家能力
-企業家能否適應全球化的營商環境,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機遇

36.2文化方面﹔
-居民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

37.世界人權宣言
1948年自聯合國通過,沒有法律約束力,多國已將其納入憲法當中,宣言列出每個人享有的權利,例如言論自由、生育自由等,中國沒有參與宣言,香港因在英國殖民地時代而加入。

38.人權
人權是不論國籍、居住地方、性別、宗族、宗教、語言 等,也應受到保護、保障的基本尊嚴及尊重。

39.人道援助
是一種軍事性干預,無論有否得到當事國授權而施以武力干預,用以防止大規模的人權迫害,由國際組織、非牟利團體等非提供醫療、糧食、庇護等措施。

40.世界貿易組織 (WTO)
成員之間進行貿易談判的平台,處理各國或地區之間的貿易規則的國際組織。

41.世界衛生組織 (WHO)
世衛組織是聯合國豁下組織,負責對全球衛生事務提供領導,擬定衛生研究議程,制定規範和標準,向各國提供技術支持,以及監測和評估衛生趨勢。

42.世界銀行
是一個以減少貧困和支持發展為使命的獨特的合作夥伴機構,但常被指責向發展中國家放債,以致落後國家的貧窮問題得不到改善。

43.國際貨幣基金
是一個自188個國家組合而成的組織,旨在促進全球貨幣的互助、國際貿易、提升就業率、維持金融種定性和經濟增長以及減少貧窮。

44.聯合國
聯合國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當時共51個國家承諾通過國際合作和集體安全來維護和平、發展國家間友好關係、促進社會進步、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護人權。

45.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中國、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五國,擁有最後決定權。

46.歐盟
歐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成立,它是一個自28個國家組合的經濟及政治合作關係,旨在促進經濟合作以減低衝突機會。

47.六方會談
指由北韓、南韓、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六個國家共同參與一系列談判,以解決北韓核問題。

48.道德消費
強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應避免購買國外剝削勞工、女性和小童血汗工廠產品,同時消費時也會考慮生產方面的環境成本,例如:購買公平貿易產品、環保用品。

49.公平貿易
這項運動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得到較合理的價錢以脫離貧窮,令工人及農民得到合理對待以及推廣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50.茉莉花革命
於2010年至2011年的北非突尼西亞反政府示威,導致政權倒台的事件,因茉莉花是其國花而得名,當地運用社交網路將情況傳至各地,引起一連串不同國家推倒政權的示威。

51.茉莉花革命的成因
-國家專制政權
-政府貪污腐敗
-人權侵害
-國家經濟衰退
-失業率不斷攀升

52.已發展國家/較發達國家(地區)
又稱「較發達國家」。它們的經濟水平、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較高,例如美國、日本、香港。

53.發展中國家
又稱「欠發達國家」或「第三世界」。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較低於較發達國家,例如中國、印度。

54.應對氣候變化的投術轉移
已發展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來協助減低溫室氣體,例如提供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

55.國際制裁
多個國家利用經濟及軍事高壓的手段以強迫違反國際法的國家克制。例如聯合國向北韓實施國際制裁,令北韓無法獲取物資。

56.種族衝突
衝突來自於不同的種族,常見於非洲、中東地區。

57.金磚五國 BRICS
發展得較快的五個發展中國家,國際事務的影響力日益上升。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及南非,五國首個字母合併為BRICS與 BRICK(磚)相似而得名。

58.歐豬五國 PIIGS
對歐洲聯盟五個相對較弱的經濟體的貶稱,包括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這五國借債無力償還,需要由同為歐盟的其他國家代還,因此拖累歐盟。

59.負責任大國
在軍事、滅貧、援助、環保等各方面的來履行其義務。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中國成為「負責任大國」有好處:
-提升國際形象,爭取話語權提升軟實力。
-透過生態建設改善環境
-減少中國威脅論影響

60.恐怖主義
包括危害人身安全並且違法的暴力行為,也包括以威嚇行為意圖影響政府決策,或以大規模破壞、劫持的形式影響政府行為模式。ISIS伊斯蘭國是近年國際上最殘忍的恐怖主義組織。

61.文化立國 nation-building with culture:
是一種國家發展策略。時任南韓總統金大中於 1998 年提出「文化立國」的策略,希
望藉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改善國家經濟,並 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及國際影響力。

62.文化承傳 cultural heritage:
文化從一代人流傳到另一代人的過程。

63.文化帝國主義 cultural imperialism:
指一個國家從自身的利益和戰略目標出 發,把其思想、價值觀及生活方式,向其
他國家(尤其是落後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宣揚,從而建立在世界文化上的支配地
位,提高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

64.文化差異 cultural difference:
指不同文化之間在生活習慣、語言、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差別。

65.文化圈 cultural sphere:
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質,或擁有相近文化的地理區域,如伊斯蘭文化圈;屬同一文化
圈的地方在地理上不一定相連。

66.文化混合 cultural hybridisation:
即不同文化因交流、融和而互相影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