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議題(二):新聞自由的挑戰

 熱門議題():新聞自由的挑戰  (2015DSE 卷一)

第四權(The Fourth Estate or Fourth Power)是約定俗成、自然而然形成的,第四權所指的即是媒體、公眾視聽。源於西方「國民等級」(estates of the realm)的概念。傳統三個等級分別是神職人員(上議院中的神職人員)、世俗議員(上議院中的其他人員)和下議院議員。該詞的產生匯集多位思想家和作家的貢獻,包括埃德蒙·伯克、理察·克萊爾(Richard Carlyle)和19世紀《泰晤士報》的領導人亨利·里夫(Henry Reeve)。

里夫在1855年10月的《愛丁堡評論》(Edinburgh Review)上撰文寫道:「今天新聞界已經真正成為了一個國民等級;甚至比其他任何的等級都更為強大」

何謂新聞自由

  • 所謂新聞自由,是指通過憲法或相關法律條文保障新聞媒體採訪、報道、出版、廣播及發行等權利,保障新聞業界收集與發佈消息,給予大眾充分知情的自由,並確保新聞業界行使該權利時不應受政府或任何團體干預與威嚇,亦無需政府審批,但若相關傳媒的行為違反法律,仍要負上法律責任。
  • 新聞自由是所有人所應有的基本人權,而不是特定行業的特權,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提到,所有人都有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包括尋找、接收及傳遞資訊和意見。
  •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3章第27條,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

新聞自由的重要性

  • 透過報道向公眾披露政府的施政或不同機構的決策行動等,在合法的情況下令政府或不同機構的政策更透明化,打破資訊發放的壟斷。
  • 質疑政府的政策和決定是否有助民生等問題,迫使政府改善政策,傳媒亦即行使所謂的「第四權」,作為一個非官方的監察者角色,對政府作出制衡。
  • 暴露社會不公平現象,對政府官員進行監察,防止官商勾結、貪污舞弊、濫用職權等行為出現,有助官員自律。
  • 反映社會存在的問題,如報道與民生、環境保護相關之問題,有助政府或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作出改善。

香港記者協會香港新聞自由排名續跌至61

  • 根據「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在十二年來的排名持續下跌,已由去年的58位下跌至61位。
  • 有關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報告指出,近年中國經濟崛起,加強了對香港、澳門及台灣傳媒的影響力,正危及三地的新聞自由;特別是香港,中國政府正透過中聯辦壓制媒體多元的聲音。
  • 參考港大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香港市民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滿意程度,亦由2009年的74.6%下降至2013年的27.1%。香港記者協會認為,香港新聞自由情況堪憂。

新聞自由憂倒退更憂濫用

  • 逾6成人認同香港新聞傳媒能充分發揮言論自由的同時,卻有多達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香港新聞傳媒有誤用或濫用新聞自由,而且這個數字是長時間均未有得到顯著改善,在在顯示出這並非一時三刻的情況。
  • 在這一個資訊鬥快的時代,傳媒未審先判甚至是錯判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同一宗新聞,同一個媒體,但報道的內容在前後一兩天也可以出現極大的誤差。
  • 傳媒行業之間,因應本身立場而偏向於報道個別一兩宗新聞的情況,正如早陣子的電視發牌風波,便有自詡公信力甚高的報章一連十餘天採取頭版方式報道,事後曾遭到業內一些從業員的質疑。
  • 傳媒這件社會公器猶如一柄雙刃劍,善御之可以好好發揮監察政府的效能,反之,它也有可能成為個別人士/機構鼓動反政府民情的利器。
同意新聞自由受打壓 不同意新聞自由受打壓
  •  《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商業電台政論熱線節目主持李慧玲被解聘、《蘋果日報》與《am730》被抽掉廣告等事件、港視未能獲發免費電視牌照等,顯示香港媒體「飽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打壓」。
  • 港記協認為,隨著香港與北京之間的磨擦升溫,香港新聞自由空間將被進一步收窄,香港媒體自我審查情況也日益嚴重。

 

  • 各部門一直致力透過不同途徑發放信息,增加透明度,每逢出台重大政策或措施,均及時發佈資訊。
  • 港府發言人對香港媒體稱,香港的新聞自由受《基本法》保障。特區政府對新聞自由「非常尊重和珍惜」,一向致力維護,並視傳媒為合作伙伴,積極提供方便。
  • 李慧玲事件屬商台內部人事糾紛,某些報章被抽掉廣告也只是商業決定,與新聞自由無關。

 

 一、港視(HKTV)發牌事件

香港電視網絡的前身城市電訊,於2009年12月提交免費電視牌照的申請。自此之後,當時城市電訊的行政總裁王維基,隨即積極為電視製作做好準備,並出售原有的電訊業務套現,以及把「城市電訊」改名為「香港電視網絡」。除了興建製作中心外,該台亦向其他電視台「挖角」,並開始製作節目,在三間申請公司中顯得最為積極,當時「電視大戰」可謂一觸即發。在宣布發牌結果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商務及經濟局局長蘇錦樑有關香港電視失敗的原因,蘇回答考慮了「一籃子」因素,及後有報章披露不少行政會議會議都支持發牌,有網民就推斷「一男子」原因就是梁振英。

特區政府拒絕發牌給香港電視,被指要收窄言論自由,觸發12萬港人包圍政總。有學者分析指出,公共服務廣播佔用了寶貴的公眾電波資源,理應受到監督,政府的監管和督促也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份。不過,政府管理和干預公共服務廣播的作為理應公開和透明地進行的,是公眾看得見的。所有裁定的處理結果都明明白白地擺在桌面上,讓民眾、社會和歷史來觀察。

題目(1):指出香港新聞自由排名轉變的趨勢。

答題方向:2002年至2014年反覆下跌,由最高第18位跌至第61位,當中2004及2010年也曾反覆上升至第34位03、07則回落低位,但自2011年開始則持續在低位俳佪。

題目(2):解釋可能導致香港新聞自由排名轉變的因素。

答題方向:

  • 政治:政府經常壓制媒體,不予他們自由採訪的機會
  • 經濟:科技改變媒體的生存方式,網路媒體興起削弱了傳統媒體的生存
  • 法律:媒體擔心法律訴訟,自我審查
  • 社會風氣:低俗消費成風,令求真的媒體生存空間減少
  • 18新聞機構:媒體東主考慮商業利益及關係,凌駕專業從事員的工作。

題目(3)說明保障新聞自由如何提升香港人的生活質素。
概念詞語:核心價值、人權、監察、科技發展
答題方向:

肩負監察者的角色:

  • 透過報道向公眾披露政府的施政或不同機構的決策行動等,在合法的情況下令政府或不同機構的政策更透明化,打破資訊發放的壟斷。
  • 質疑政府的政策和決定是否有助民生等問題,迫使政府改善政策,亦即行使所謂的「第四權」,作為一個非官方的監察者角色,對政府作出制衡。
  • 暴露社會不公平現象,對政府官員進行監察,防止官商勾結、貪污舞弊、濫用職權等行為出現,有助官員自律。
  • 反映社會存在的問題,如報道與民生、環境保護相關之問題,有助政府或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作出改善。

向公眾提出自由討論平台

  •  隨著通訊科技與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資訊流通再不局限於媒體單方面發佈,不同媒體設立的網上討論區、社交網站群組、電台烽煙節目等,就不同時事議題發起討論,公眾能夠於以上互動平台發表個人意見,影響政府施政或其他機構的決策。
  • 這些互動討論平台能教育及啟發市民大眾對政府、社會、民生、經濟等問題的關注,藉不同議題的討論,有助他們深入認識政府的施政或其他機構的決策。

保障資訊自由流通

  • 資訊自由流通有助締造營商便利及公平的競爭環境,為保證社會資源運用和經濟活動都能公平而有效地進行,各類公共資料應能讓大眾及新聞媒體等簡便地查閱。

在〈熱門議題(二):新聞自由的挑戰〉中有 15 則留言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