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經濟(網紅)


全球化如何令網紅經濟成為世界的新熱潮:
# 必須扣連「全球化」的概念,而全球化是「因」﹐網紅經濟是「果」。

  • 跨國企業透過與「網絡紅人」合作銷售產品;
  • 全球資訊自由流通,互聯網便時空壓縮,隨時隨地觀看網紅節目;
  • 互聯網普及已成為全球人們主要吸收資訊和娛樂的媒體;
  • 互動社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微博)和串流媒體(如YOUTUBE)的興起,使「網絡紅人」可在多個平台發表意見或宣傳產品。
  • 全球化帶來國際網上付款平台(如PAYPAL、VISA信用卡,方便世界各地的人購買「網紅經濟」的產品;
  • 普世價值觀為全球人們分享相近的價值觀。

青少年近年熱衷參與網絡直播的因素:

個人因素:

  • 自我實現,分享喜好,確立自我概念,尋覓其社會身分;
  • 青少年掌握資訊科技技能,易於投身於直播行列。

社會因素:

  • 從眾行為,模仿同輩;
  • 名人效應,直播被認為潮流
  • 科技發達、寬頻普及和手機功能多,這令網民由傳統的接收資訊者,變成資訊發佈者

經濟因素:

  • 參與網絡直播能帶來實際收入。

網紅經濟崛起的成因:

資源來源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17704&cat=8&subcat=24

  1. 消費者行為模式改變:人人可以在網上發表產品使用體驗分享,由過往單向被動地接收廣告商品資訊,轉為主動上網查看使用者口碑。例如在淘寶平台上,便有數百位網紅,擁有超過五千萬粉絲;比起明星廣告,網紅的體驗心得更貼近生活,因此更容易引起粉絲的共鳴和信賴
  2. 傳統行銷市場的困局:傳統的硬銷廣告容易令人反感,而網紅坐擁千萬粉絲的影響力,通常不會生硬推銷,而是用有趣故事、反諷等方式讓行銷變成有趣的內容,令粉絲對行銷商品的好感度增加。
  1. 多頻道網絡蓬勃發展:多元化的頻道網絡亦為網紅提供了舞台,讓粉絲聚集。隨着人流大增,移動直播的盈利模式亦從簡單的打賞,衍生到廣告、電商經濟、微電影等經濟領域。

「網絡紅人有利青少年的成長發展。」你是否同意這看法?論證你的答案。

同意網絡紅人有利青少年的成長發展

  • 「網絡紅人」對時事發表意見,有助提升青少年的獨立思考,促進他們的社會政治參與。
  • 「網絡紅人」分享不同資訊,青少年對全球議題的認知。
  • 「網絡紅人」使青少年明白只要有創意,便會成為社會關注的名人,有助鼓勵青少年追尋人的夢想。

不同意網絡紅人有利青少年的成長發展

1.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

為了能夠得吸引關注,許多網紅會刻意做一些「出位」或「踩界」的行為。

  • 如俄羅斯的一名網紅為了吸引關注,曾拍攝一條極度意淫的影片,影片中記錄了該名網紅在街上觸摸1000名女士的胸部,引起廣泛社會爭議和抨擊。若青少年長時間接觸這些內容,可能會使其價值觀扭曲,對他們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2.容易造成過度沉迷

網紅透過社交媒體發表資訊,粉絲群體能隨時隨地使用流動網絡裝置來瀏覽相關資訊或與「偶像」進行交流。而由於處於成長階段,青少年的時間觀念和管理能力相對較弱,極易沉迷並只專注在虛擬世界當中,影響了日常學業或是正常社交活動。

3.打擊自尊感

世界各地都有人將短片上載或網上直播以作分享,除了希望獲得讚賞以提升自尊感外,表現突出者,固然可以得到網民的追捧和讚美,但很多時網民的評論亦非常冷酷無情,甚至會演變成網絡欺凌,有時會帶來心理困擾,而大部分人最終都是寂寂無名。

4.無助生涯規劃

「網絡紅人」入門門檻低,毫無經驗的人也可以加入其中,只要能獨當一面,都能吸引粉絲支持。網絡直播平台興起,也令參與直播的人愈來愈多,但成功只是少數,青少年被「網絡紅人」的高收入吸引,或會忽視學業和技能學習,一心加入網紅大軍,無助生涯規劃。

資訊科技普及對青少年的成長所造成的影響

資訊科技普及對青少年的成長所造成的正面影響,例如:

1.有助建立自尊:掌握資訊科技能提升其自尊感;青少年可透過不同資訊渠道結交海外朋輩,以提升其聯繫感;已發展國家的青少年向群眾展示自己的獨特心得或技能。

2.增廣見聞:資訊科技普及,青少年可接觸各地資訊,特別是基層青少年可足不出戶,亦能輕易飽覽世界各地的文化,或不同範疇的知識。

3.提升人際關係的技巧:透過資訊科技普及,連接世界各地的網絡用戶,使青少年能接觸不同文化或生活背景的朋輩,這有助提升其人際關係的技巧。

資訊科技普及青少年的成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

1.危害身體健康:資訊科技普及,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易沉迷於資訊科技之中,因而對其身體健康 (如休息時間不足、眼睛受損、情緒不穩、筋肌勞損等)。

2.削弱批判分析的能力:青少年在未核實前便相信,削弱其批判分析的能力

3.削弱兩代關係:青少年沉迷資訊科技產品,父母不滿而引起爭執。

4.損害自尊感:特別是基層青少年,因經濟狀況而未能擁有資訊科技產品,損害其自尊感。

概念詞-關鍵意見領袖 KOL

KOL

關鍵意見領袖

Key Opinion Leader,簡稱KOL,多以社交媒體發表評論。由於擁有固定而龐大的粉絲群,其言論特別有影響力,帖文多人讚也多人回應,其影響很受廣告客戶注意,他們會邀請KOL為品牌所拍攝的宣傳短片撰寫評論,希望廣告可在KOL的粉絲之間廣泛流傳。另很多時KOL在網絡平台評論時事,只要讚好數目多,媒體會積極轉載。

 

概念詞-網絡紅人Internet celebrity

maxresdefault

網絡紅人

簡稱網紅,英文是Internet celebrity ,是指在現實或網上平台中,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或成名的人。網絡紅人以拍片為主。2015年12月《咬文嚼字》雜誌發佈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網紅排第九。網絡紅人很多時也是KOL(關鍵意見領袖)

在短視頻中以略顯浮誇的演技和挖苦功力而迅速上位的內地網紅Papi醬,Papi醬首次廣告進行拍賣,拍賣於2016年4月21日,這場被稱為「新媒體史上的第一拍」於北京舉行,結果以2,200萬元天價成交。

 

概念詞-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

Viral_Marketing

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並不是以電腦病毒來傳播,而是指速度及覆蓋面像病毒一樣迅速散播。一些推介會直接從一位用戶傳播到另外一位用戶,一位用戶對另一人傳遞的訊息,很可能是直接、個人、可信,且有意義的。這類傳播-用戶間彼此之間的接觸,過去稱為「口碑行銷」(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現在則稱為「耳語」(buzz)。產品的宣傳推廣訊息,在網絡上能夠靠着口碑,被快速複製傳送,由一個個體散播至一個群體,並以幾何級數增加。

自拍文化成全球趨勢

A)自拍文化成全球趨勢原因:

  1. 科技急促發展:智能手機在全球普及,手機拍攝質素高、價格為大眾所能負擔, 手機透過互聯網即時在社交網站分享。可見,科技急速發展,自拍工具便利,令世界各地人們容易出現自拍行為。
  2. 社交網站的流行:社交網站在全球興起,例如FACEBOOK,人們自拍照片透過互聯網上載至社交網站,向朋友展現個人形象。享受分享及提供讚美等方便功能,成為全球活動,令全球人仕熱衷參與。
  3. 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全球部份享著共同的習慣與喜好,全球不少名星、明人透過自拍分享,青少年易受明星效應,吸引全球大量追隨者模仿,令大眾認為自拍行為是全球潮流文化。

 

B)自拍文化能促進青少年個人成長
同意

  1. 建立自我形象:青少年透過自拍能夠發掘個人特質,了解自己優點,透過同儕間的認同,有助建立正面自我概念,提升自尊感及強化自我認同感。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見到自拍照得到讚好,自信心會提升。由此可見,青少年透過自拍行為加強正面自形象。
  2. 鞏固人際關係:自拍並上載至網上社交平台,跟朋友或家人分享,描述自己的近況及喜惡,有助拉近彼此的關係及提供社交話題,鞏固及拓展社交圈子。由此可見,青少年自拍行為反映他們能藉此進一步鞏固人際關係,有利個人成長。
  3. 發揮潛能創意:透過手機自拍,青少年能發揮創意,或利用手機內的程式修圖,並發放至互聯網,得到其他人的讚賞而得到滿足感。

不同意

  1. 妨礙正面價值觀的建立:自拍宣揚自我中心的觀念,不理會拍攝場合及他人的心情,欠缺同理心。例如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卡梅倫和丹麥首相施密特3人,在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的追悼會上玩自拍,有欠尊重。另外,以修圖軟件美化個人外貌才上載,間接鼓勵以貌取人妨礙青少年建立正面價值觀。
  2. 損害自我價值的建立:部份自拍者容易過於在意他人評價,依賴讚好的數量來鞏固自我概念和自信心,甚至用修圖軟件美化後才上載,妨礙全面認識自我,反映自拍可能令青少年自我形象扭曲和自信心受損,不利青少年個人成長。
  3. 網絡欺凌,破壞人際關係:部份自拍者只關心自己拍攝留念,易惹人反感,損害人際關係。照片上載至網站後,網民可自由評價、留言、轉載。部份網民言不及義,對朋友的分享任意批評,易造成網絡欺凌,破壞人際關係,不利青少年個人成長。

青少年行為偏差行為-援交/濫藥

1.青少年援 / 濫藥 因素
個人—心智未成熟、抗逆力低
家庭—父母管教模式、社教化、建立價值觀
朋輩—從眾行為、認同感
社會—物質主義

2.青少年援 / 濫藥 紓緩方法
家長以身作則,多關懷子女
政府三寶-宣傳教育講座
增撥資源增加社工

恐怖主義

重點議題-恐怖主義

相關概念:全球管治、文化衝突

恐怖分子﹝Terrorist﹞是從事恐怖活動的非政府組織或秘密團體,他們發起有預謀的、有政治目的的暴力行為。恐怖分子視恐怖襲擊為一種政治手段,通常以攻擊平民而引起國際注意,而達到政治、宗教和民族等方面的訴求,故襲擊對象並非由於對恐怖分子構成威脅,而是因為他們被視為敵對世界的象徵。

文明衝突論:國際關係學者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1990年代發表的「文明衝突論」,亨廷頓認為在冷戰結束之後,文明衝突將成為世界衝突的主導模式,所謂的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等,其中與西方文明衝突最明顯的將會是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

西方國家在文化全球化上擁有優勢,透過跨國媒體發放資訊,將非西方國家,特別是信奉伊斯蘭國家如伊朗、巴基斯坦等描繪為恐怖份子國家,藉以製造出兵藉口。這些國家長期感到受西方侮辱,國家對西方國家自然會產生不滿,部份人因而成為極端恐怖份子。

近年恐怖襲擊例子

年份 受襲國家 簡述
2001年9月11日 美國 以拉登為首的阿爾蓋達組織向美國發動自殺式襲擊,以民航機撞毀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及五角大廈造成2,749人死亡;2013年兩名信奉伊斯蘭教的俄羅斯人在波士頓馬拉松發動炸彈襲擊,導致3人死亡。
2002年 印尼 伊斯蘭祈禱團在印尼峇里島發動針對外國人的恐怖襲擊,造成202人死亡(88名澳洲人)。

2004年 西班牙 巴斯克武裝恐怖組織在西班牙馬德里4架列車策劃連環爆炸,造成至少198人死亡。
2005年 英國 極端的伊斯蘭組織在英國發動恐怖襲擊,在巴士和地鐵放置炸彈,事件造成52人死亡。
2015年 多國 伊斯蘭國(ISIS)虐殺及戰俘及平民,血洗北非突尼斯首都博物館,以及在互聯網上以殘忍方式殺害人質。
2015年1月7日 法國 阿拉伯半島分支不滿法國雜誌《查理周刊》以漫畫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血洗位於巴黎的雜誌社,殺害12人。
2015年11月 法國 法國巴黎

恐怖主義與全球化的關係

  • 發展中國家經濟被剝削:近年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已發展國家通過全球投資,企業全球擴張,財富急劇增加,但發展中國家在開放市場的情況下被經濟侵略,導致已發展國家(如歐美)和發展中國家(如部份中亞/西亞/北非國家)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不景而對已發展國家產生強烈不滿(特別是歐美已發展國家),這是恐怖主義出現的重要原因
  • 文化交流引發衝擊:阿拉伯國家普遍信奉伊斯蘭教,而不少伊斯蘭教的原教旨主義者都提倡保留和執行所有的宗教教義,認為西方文化崇尚物質主義,是腐敗和不道德的,因此希望抗衡西方文化對伊斯蘭世界的影響,極端主義組織因此而出現,例如阿蓋達組織宗旨為消滅入侵伊斯蘭世界的西方國家,以建立一個純正的伊斯蘭國家。(恐怖主義者稱為聖戰:抗擊外來入侵,為伊斯蘭教而戰的意思)。
  • 政治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在政治方面長期被已發展國家壓迫,主權甚至受到威脅,這些國家的人民對已發展國家出現仇恨。但由於整體國力(軍事、經濟、外交力量)較弱,因此放棄國家層面的軍事對抗,轉而組成恐怖組織,對已發展國家的平民和設施進行恐怖襲擊,以達到報復的目的(例如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

全球化增加打擊恐怖主義難度

  • 人口流動性增加,為促進經濟,多國放寬入境審查,例如免簽證待遇使得恐怖分子更容易前往世界各國發動恐怖襲擊,單一國家無法獨立及有效地解除恐怖主義的威脅。
  • 文化交流日繁,使不同文明帶來衝擊,例如伊斯蘭教徒重視宗教及傳統不滿,部份擊進份子不滿西方思想及經濟入侵,因而透過恐襲還擊。
  • 隨著人口流動,特別是不少中東移民在歐洲生活,因教育程度及社經地位低,加上文化習俗不同,很難融入社會,年青一代透過互聯網接觸到恐怖主義組織,誤認為是英雄行為,因而對本國施襲。

解決跨國恐怖主義的方法:

(一)解決恐怖分子出現的根本原因:(不同國家/種族/宗教間的矛盾)

  1. 解決宗教矛盾:在聯合國和不同國際組織的推動和措施下,促進不同民族、宗教之間的對話和了解。促進各種宗教相互尊重,防止誹謗及挑釁行為(例如醜化伊斯蘭教先知/燒毀可蘭經等行為)。
  1. 改善弱國經濟:已發展國家應積極協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例如提供資金及技術援助,藉者降低這些國家的青年失業率,減少他們被邊際化和被威脅的意識。

聯合國主動調解: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活動,如以色列及美國對巴勒斯坦人的欺壓、美國對阿富汗及伊拉克發動的侵略等,導致穆斯林對西方白人國家的不滿。聯合國應該扮演更主動角色,積極參與調節各國紛爭,避免衝突及欺壓事件的再次出現。

(二)提高各國的反恐能力

  1. 加強交換情報工作:各國應該積極加強情報工作,建立更有力的國家安全機構,對國內的恐怖組織和恐怖分子進行嚴密監控,切斷恐怖組織的財政來源,防止恐怖分子在國內和國外發動襲擊。
  1. 建立反恐部隊:各國政府應進行特別的訓練,例如迅速控制場面,解救人質,迅速制服和擊斃恐怖分子,甚至是拆除炸彈的訓練,有效打擊恐怖組織和減少恐怖襲擊時的傷亡。
  1. 提高反恐戒備:各國政府應該對容易成為受攻擊目標的設施進行更好保護,提早制定在發生恐怖主義襲擊時的應對措施。定期進行恐怖襲擊演習,提高援救效率及各部門的協調能力。

(三)國際合作打擊恐怖主義

  1. 司法合作:各國積極合作制定打擊恐怖主義的法律,不但有法律依據逮捕和起訴恐怖分子,甚至世界各國可以簽訂引渡協定,打擊跨境恐怖活動。
  1. 情報合作:各國可加強情報交流不但防止恐怖分子在各自國內發動襲擊,同時向其他國家通報恐怖分子的潛在海外目標,讓其他國家提高戒備,共同防備恐怖襲擊。
  1. 聯合行動:加強各國的協調與合作,打擊可能與恐怖主義有關聯的犯罪,包括販毒活動、非法軍火貿易等。共同採取拘捕行動。
  1. 邊界合作:各國應該加強在邊境和入境的審查,改善邊界和海關管制,防止恐怖分子潛入各國發動襲擊,也防止用於發動襲擊的武器流入。
  1. 建立資料庫:各國應該提高旅行證件的防偽性,同時可建立全球恐怖分子名單,讓全世界國家可以對潛在危險人物加強戒備,甚至禁止入境,防止恐怖分子向別國發動襲擊或潛在的襲擊。

 

相關舊課程

201X ASL : (a) 你是否認為使用武力,包括殺死阿蓋達領袖,是剷除全球恐怖主義是有效的方法?解釋
你的答案。(10分)

201X ASL : (b) 建議其他一些有效打擊恐怖主義的可行策略,並就有關建議提供理由。(10分)

概念詞語-全球化

全球化

1.全球化
是指資訊科技和交通運輸的發達促使人類活動不再受地域限制的現象。

2.資訊及通訊科技全球化
網絡成為政府與民眾之間一種重要的交流與溝通的媒介,網絡應用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政府透明化與公民參與愈來愈重要。此外,資訊的自由流動掀起國際商業全球化浪潮,令各地文化交匯而拉近彼此距離。

2.世界公民
在全球化之下,人們的公民身份不再受國界的局限。公民的身份由人們主動建構,關心其他國家的事,如天災,是一個跨越國界的身份。

4.推動全球化的因素
-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化,促使各國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交流日漸頻繁。
-跨國企業及國際組織的成立和發展加速了全球化進程。
-不少議題非個別國家能解決,全球所關注的議題,如全球暖化,使各國政府能加強合作和交流。
-冷戰的結束打破了政治理念兩極化的隔膜,使國與國之間重新尋求合作及支援。

5.全球在地化
-全球化和在地化的互動過程被稱為全球在地化,跨國企業因應當地文化而改變市場策略的行為,如麥當勞在香港推出通粉早餐。

6.文化全球化
是指一些無論有形還是無形的文化活動、生活方式和思想及價值觀等,多透過產品傳播滲透價值觀,主要透過媒體和通訊網絡傳播,對當地文化帶來影響,影響可以是融合、排擠、取代當地文化,或轉化成嶄新的文化。例如,荷里活電影是文化產物,但電影帶出美國主義、美國夢、美化美軍等思想,影響全球對美國的觀感。

7.文化全球化的影響
正面影響:
-外來文化傳入帶來的新思維能有助本土文化進步和創新。
-外來文化反過來受本土文化影響。

負面影響:
-文化全球化下,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可能會產生文化排擠,更會演變成文化衝突,例如美國的西方民主價值觀與伊斯蘭的宗教保守思想。
-各地文化趨向單一化,由於西方文明具有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支持﹐加上跨國企業多為西方國家所有,西方文化很易成為各地文化的指標,人們的選擇欠缺多樣性。

8.文化單一化
當某種或某幾種主流文化影響著大部分人的生活摸式、價值觀等。跨國企業多以廣告、傳媒等滲透消費主義,還引導人們建構相似的審美標準、生活方式、價值觀等,例如粵曲曾受港人歡迎,在荷里活文化的輸入後,港人多喜歡西方電影,粵曲已變為小眾藝術。

9.快餐文化
-快餐源於美國,例如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名牌。人類的生活節奏愈來愈快,所有忙碌的人都開始加快吃飯所用的時間,這不費時又美味可口的快餐便逐漸成為了主流。快餐店的特色是食物標準化,講求成本低但快捷製作食物,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例如多吃易肥胖、中風。

10.麥當勞化
麥當勞的經營文化標誌著企業的有效管理,對美國和世界各地各個範疇都有重大影響,特別將經營規範化方面。

11.麥當勞化的四大原則:
-效率:達到利益最大化或以最合適的生產方法
-可計算性: 指以量化作評估準則
-可預測性:把產品和服務統一和標准化
-非人性化科技的控制:生產過程和服務機械化,確保產品及服務具效率和標準化。
-例如 :麥當勞講求效率,同時規定每種食物的製作時間及份量[可計算性]﹐客人在落單時已預計食物的份量與味道[可預測性],在製作漢堡的時間已運用電子計時[非人性化科技的控制]。

12.麥當勞化的影響
-飲食文化單一化 :不少跨國或本土飲食企業都仿效麥當勞,重視利潤多於健康,世界不同的飲食文化漸趨單一,使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慢慢消失。
-全球肥胖問題:全球人類大量進食垃圾食物引致過肥,影響健康,使人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增加各地醫療開支。
-破壞熱帶雨林:因為麥當勞及仿效的企業對肉類有大量需求,因而過度飼養牛隻,開闢熱帶雨林土地作為飼養牛隻之用,使溫室效應加劇。飼養牛隻需要更多飼料及食水,加劇糧食及食水短缺,對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威脅。

13.迪士尼化
-迪士尼樂園的營商法則,例如主題化等,日趨影響美國及世界各地不同範疇。

14.迪士尼化的不同層面:
-主題化:  產品及服務的包裝和銷售都圍繞某些主題而建立。
-混種消費:在同一個時間在同一個地點進行各種消費項目的消費模式。
-商標化:  生產、推廣和銷售的過程都圍繞著某些具版權的商標和影像而建立。
-表演勞動力:視服務作為一種表演,而表演須展露勞工的開心情緒。

15.全球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
-邊緣化: 在全球化下,生命力較弱的本土文化產業因無力與外來的全球主流文化競爭,因而漸漸被遺忘甚至淘汰。
-同質化:各地不同文化的多元性漸漸消失,各地人民的價值觀及品味趨於相同,文化趨向單一。
-在地化:在全球化的衝擊下,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意識覺醒,使本土文化的特色和價值得以延續,避免被邊緣化

16.文化霸權
西方文化往往較強勢,主導全球文化,例如美國文化透過跨國企業和文化產業,輸出或滲透到其他國家,並取代部分國家的文化,未有跨國企業支持的發展中國家,本土文化顯得弱勢,未能抵擋西化文化的衝擊。例如,荷里活電影投資動輒十億元以上,可拍高質素電影,相比之下,港產片便顯得弱勢。

17.文化侵略
較具實力的西方文化傳入,不免衝擊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美國的電影音樂傳入中東地區大受青年人歡迎,會被當地政府視為文化思想上的侵略。

18.經濟全球化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跨境商品與服務交易在量和種類上日益增加、國際資金流動,以及科技更快速、更廣泛普及,全球各地在經濟上日益互相依賴。」

19.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19.1.勞工市場一體化
-低技術:隨著運輸成本的下降,越來越多企業為了減低成本,把生產工序分散到不同的國家,尤其是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直接影響已發展國家(如美國)低技術工人的就業,但增加了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就業機會。例如八十年代香港商人受國內生產成本便宜而將廠房搬到中國;現在中國工資上漲,外資由轉往東南亞設廠。

-高技術:高技術員工工資昂貴,已發展國家會引入發展中國家人材,降低成本,如中國科研人員受聘往美國矽谷工作;或已發展國家將科研部門搬往發展中國家,如美國公司在印度設軟件設計中心。

19.2商品市場一體化
企業的銷售對象已不再局限本土的消費者,而是全球的消費者,例如IPHONE全球熱賣。

19.3金融市場一體化
因為通訊成本下降及各國放寬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企業可以選擇到境外籌集資金,而不再局限於本土進行融資活動

20.經濟全球化與貧富差距
由於已發展國家企業得到政府支持和補貼,使其收入增加,在貿易自由化下,貧窮國家出口的初級產品收入較少。跨國企業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削弱中小企業競爭力。企業家為了利潤極大化而剝削勞工。

21.福利主義
在部分西方國家盛行的政治理念,政府透過徵收重稅來承擔教育、衛生、醫療、社會及養老保障等公共服務。福利主義可保障國民生活所需,使國民過度依賴社會保障而減低國民的工作意欲,生產力下降,甚至工會組織要求更多的福利而爆發工潮,如2015年英國巴士工會要求減少工時。可是當經濟放緩時,重稅便會集中在納稅人身上, 但失業而領取福利的人會持續增重,這便會對政府財政造成壓力。

22.跨國企業出現的原因
-科技的進步
-運輸、通訊的成本大幅下降
-各國大幅放寬了對國際貿易和外來投資的限制,企業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在不同的國家從事生產和銷售活動,導致國際出現跨國企業

23.跨國企業對全球發展的利弊
23.1利
-在發展中國家提供工作機會,提升人民收入。
-通過國際分工,使企業生產成本下降﹐消費者選擇增加。

23.2弊
-產品於全球市場銷售,促進文化交流。
-削弱本土企業競爭力
-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進程中過份依賴跨國企業,出現文化單一化現象。
-跨國企業剝削發展中國家勞工,形成血汗工廠

24.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賣家所控制,價格、生產以及產品的分發,主要取決於自由市場中的競爭。資本主義的主要經濟模式包括了自由的資本和僱員流動、市場競爭、以及價格機制的運行。例如美國、日本、香港都奉行資本主義。

25.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針對資本主義造成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問題而出現,不重視個人特色,强調集體制,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人民的勞動力為發展國家經濟,理想目標是共同生產,共享成果,但出現不符合巿場需求而競爭力低的問題,現時的中國仍奉行社會主義,但改革開放後已作修正,名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巿場經濟」,其他國家如北韓、越南、古巴也是社會主義國家。

26.商品化
商品化專指原本不屬於買賣流通和通過貨幣實行交換的事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轉化或變異為可以進行買賣和貨幣等價交換。

27.粗放型經濟體系
即指高投入例如資金、勞動力和資源,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結果出現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局面

28.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於上海設立 ,與香港自由貿易港相近的地區來展示中國如何能提升其經濟結構。

29.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目的
-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的程度
-自由貿易試驗區有更優惠的政策包括利率化、匯率自由
-匯兌,提升上海的國際競爭力

30.政治全球化
政治權力和政治活動不再受地域或國家疆界的限制。

31.政治全球化的現象和特徵
-由於國際交流日增,使各國間糾紛頻繁,因此國際政治平台、多個組織紛紛成立
-由於國際的糾紛日增,因此以跨國規條協調各國間糾紛日益重要
-政府的主導角色日趨薄弱,國家政治決策不再由一國政府所制定,跨國企業、 公民、國際組織也參與其中,全球關注的議題(如環保問題)使各國政府加強合作及交流

32.政治全球化的參與者
國際政府組織
-可分為全球性組織及地區性組織
-為規範各國政府的政治行為和合作而共同制定並推動一些國際機制
-推動一些國際合作
-他們也會作為各方協商的平台國際非政府組織

33.國際非政府組織NGO 例如:綠色和平、紅十字會
-目的是推動公民社會在各國的發展
-關注及監察各國政府政策
-監察國際協議是否有效執行
-監察跨國企業的行為

34.跨國企業
由於財力雄厚,使他們具有影響國家政策及國際事務的政治籌碼

35.影響各國全球化程度的因素
35.1經濟方面:
-視乎該國與全球經濟的緊密程度 政府政策方面
-政府對國家開放的態度
-政府是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35.2社會方面:
-人民的富裕及教育程度

35.3文化方面:
-人民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
-人民是否願意將本土文化向外翰出

36.國內全球化程度不一的原因
36.1社會方面:
-國民富裕程度不一和教育的普及程度
-企業家能力
-企業家能否適應全球化的營商環境,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機遇

36.2文化方面﹔
-居民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

37.世界人權宣言
1948年自聯合國通過,沒有法律約束力,多國已將其納入憲法當中,宣言列出每個人享有的權利,例如言論自由、生育自由等,中國沒有參與宣言,香港因在英國殖民地時代而加入。

38.人權
人權是不論國籍、居住地方、性別、宗族、宗教、語言 等,也應受到保護、保障的基本尊嚴及尊重。

39.人道援助
是一種軍事性干預,無論有否得到當事國授權而施以武力干預,用以防止大規模的人權迫害,由國際組織、非牟利團體等非提供醫療、糧食、庇護等措施。

40.世界貿易組織 (WTO)
成員之間進行貿易談判的平台,處理各國或地區之間的貿易規則的國際組織。

41.世界衛生組織 (WHO)
世衛組織是聯合國豁下組織,負責對全球衛生事務提供領導,擬定衛生研究議程,制定規範和標準,向各國提供技術支持,以及監測和評估衛生趨勢。

42.世界銀行
是一個以減少貧困和支持發展為使命的獨特的合作夥伴機構,但常被指責向發展中國家放債,以致落後國家的貧窮問題得不到改善。

43.國際貨幣基金
是一個自188個國家組合而成的組織,旨在促進全球貨幣的互助、國際貿易、提升就業率、維持金融種定性和經濟增長以及減少貧窮。

44.聯合國
聯合國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當時共51個國家承諾通過國際合作和集體安全來維護和平、發展國家間友好關係、促進社會進步、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護人權。

45.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中國、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五國,擁有最後決定權。

46.歐盟
歐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成立,它是一個自28個國家組合的經濟及政治合作關係,旨在促進經濟合作以減低衝突機會。

47.六方會談
指由北韓、南韓、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六個國家共同參與一系列談判,以解決北韓核問題。

48.道德消費
強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應避免購買國外剝削勞工、女性和小童血汗工廠產品,同時消費時也會考慮生產方面的環境成本,例如:購買公平貿易產品、環保用品。

49.公平貿易
這項運動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得到較合理的價錢以脫離貧窮,令工人及農民得到合理對待以及推廣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50.茉莉花革命
於2010年至2011年的北非突尼西亞反政府示威,導致政權倒台的事件,因茉莉花是其國花而得名,當地運用社交網路將情況傳至各地,引起一連串不同國家推倒政權的示威。

51.茉莉花革命的成因
-國家專制政權
-政府貪污腐敗
-人權侵害
-國家經濟衰退
-失業率不斷攀升

52.已發展國家/較發達國家(地區)
又稱「較發達國家」。它們的經濟水平、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較高,例如美國、日本、香港。

53.發展中國家
又稱「欠發達國家」或「第三世界」。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較低於較發達國家,例如中國、印度。

54.應對氣候變化的投術轉移
已發展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來協助減低溫室氣體,例如提供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

55.國際制裁
多個國家利用經濟及軍事高壓的手段以強迫違反國際法的國家克制。例如聯合國向北韓實施國際制裁,令北韓無法獲取物資。

56.種族衝突
衝突來自於不同的種族,常見於非洲、中東地區。

57.金磚五國 BRICS
發展得較快的五個發展中國家,國際事務的影響力日益上升。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及南非,五國首個字母合併為BRICS與 BRICK(磚)相似而得名。

58.歐豬五國 PIIGS
對歐洲聯盟五個相對較弱的經濟體的貶稱,包括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這五國借債無力償還,需要由同為歐盟的其他國家代還,因此拖累歐盟。

59.負責任大國
在軍事、滅貧、援助、環保等各方面的來履行其義務。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中國成為「負責任大國」有好處:
-提升國際形象,爭取話語權提升軟實力。
-透過生態建設改善環境
-減少中國威脅論影響

60.恐怖主義
包括危害人身安全並且違法的暴力行為,也包括以威嚇行為意圖影響政府決策,或以大規模破壞、劫持的形式影響政府行為模式。ISIS伊斯蘭國是近年國際上最殘忍的恐怖主義組織。

61.文化立國 nation-building with culture:
是一種國家發展策略。時任南韓總統金大中於 1998 年提出「文化立國」的策略,希
望藉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改善國家經濟,並 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及國際影響力。

62.文化承傳 cultural heritage:
文化從一代人流傳到另一代人的過程。

63.文化帝國主義 cultural imperialism:
指一個國家從自身的利益和戰略目標出 發,把其思想、價值觀及生活方式,向其
他國家(尤其是落後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宣揚,從而建立在世界文化上的支配地
位,提高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

64.文化差異 cultural difference:
指不同文化之間在生活習慣、語言、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差別。

65.文化圈 cultural sphere:
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質,或擁有相近文化的地理區域,如伊斯蘭文化圈;屬同一文化
圈的地方在地理上不一定相連。

66.文化混合 cultural hybridisation:
即不同文化因交流、融和而互相影響的現象。

通識急救箱—概念詞語:快餐文化

快餐文化
快餐源於美國,例如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名牌。人類的生活節奏愈來愈快,所有忙碌的人都開始加快吃飯所用的時間,這不費時又美味可口的快餐便逐漸成為了主流。快餐店的特色是食物標準化,講求成本低但快捷製作食物,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例如多吃易肥胖、中風。

全球化、公共衛生